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為什麼外國人不想去中國工作了?

2024年8月12日

中國德國商會(AHK)調查發現,同新冠疫情前相比,西方企業派往中國的員工數量明顯減少,而且這一趨勢在數年前就已經形成。《經濟周刊》撰文分析其中的原因。《南德意志報》發表評論指出,曾訪問過中國30次,還會說一些中文的美國民主黨副總統競選人沃爾茲絕不是中國的盟友。

https://p.dw.com/p/4jO2E
企業自身的原因和員工意願的改變造成在海外工作的德國人數量減少。
企業自身的原因和員工意願的改變造成在海外工作的德國人數量減少。圖片來源: XINHUA/imago

(德國之聲中文網)外國人為什麼不想去中國工作了?中國德國商會(AHK)最新發布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同新冠疫情前相比,西方企業派往中國的員工數量減少了11%,外派比例減少到65%。德國《經濟周刊》發表的文章指出,企業自身的原因和員工意願的改變造成在海外工作的德國人數量減少。

報導指出,「德國機械製造聯合會(VDMA)表示,雖然中國對德國經濟而言依舊是一個重要的市場,但是該行業向中國派出的技術工人數量減少主要歸因於新冠大流行期間中國採取的嚴格限制規定。上海一度限制居民連續數周不許離開家,這導致很多(外國人)棄中國而去」。

「中國德國商會所做的調查顯示,疫情之前企業中的外籍員工比例就一直在下降,疫情起到加速的作用。三分之二的受訪企業表示,減少外籍員工數量的主要原因是人工成本。此外,業務聯繫、資歷和簽證程序的困難也使天平更傾向於中國本土員工。」

此外,特別是自去年夏天以來,中國高層管理團隊出現完全本地化的明顯偏好,但這一決定卻是在歐洲做出的。

文章引用在上海工作的獵頭維克斯海姆(Miriam Wickertsheim)的分析指出:「經濟復甦乏力、競爭激烈導致銷量下降,一方面會促使企業節省人員成本,但另一方面也會鼓勵加大業務本土化力度。因此,對外國員工的需求減少了,而以前可能只是可有可無的中文技能,現在則變得更為重要。」

「德國機械製造聯合會對外經濟部負責人阿克曼(Ulrich Ackermann)認為,中國也想利用新冠疫情作為一個機會來測試,中國需要多少外國人才能從外國專業技術中獲益。只有時間才能證明這是否是一個明智的決定。不過,總體而言,他目前沒有看到中國正在積極阻止外國技術專業人員(赴華工作)的跡象。例如,免繳社會保險費的期限將一如既往地逐年延長。」

抗議嚴苛防疫 上海路人如何看待?

沃爾茲不是中國的盟友

美國民主黨副總統競選人沃爾茲(Tim Walz)曾訪問過中國30次,他甚至還會說一些中文。那麼,如果民主黨在今年11月將舉行的總統大選中取勝,美中兩國間的矛盾和衝突就可以迅速得到解決嗎?《南德意志報》駐華記者Lea Sahay在近期發表的評論中給出清晰的回答:不會。而且她認為這種判斷甚至相當危險。

評論寫道:「沃爾茲定期會見中國異見人士和人權活動人士,包括達賴喇嘛和香港活動人士黃之鋒。2009年,他曾為之後的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劉曉波獲得自由而奔走吶喊。沃爾茲的經歷不會讓他成為中國的盟友,正相反,他會是一種風險。」

「目前尚不清楚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哈里斯和她的副手沃爾茲將採取怎樣的對華政策。事實上,在美國國內也存在方向之爭。 前美國副國家安全顧問博明(Matthew Pottinger)等專家就主張採取更強硬的路線。他們認為,與北京的競爭不應受到擺布,而應以將中國從『共產主義獨裁統治』中解放出來作為目標才能取勝。」

評論寫道:「兩國之間的競爭將繼續存在。因此,重要的是穩定關係,並在擁有共同利益的領域開展合作。氣候變化就是一個例子。像博明這樣的觀察家正確地描述了中國政府在感到自己地位穩固的時候是如何擺出咄咄逼人的架勢。……但是,美國和歐洲未能認識到並應對中國共產黨的強硬路線。這體現在例如減少對中國的經濟依賴的問題上以及為台灣提供安全保障,再或者是中國將觸角延申到德國去打壓海外異見人士和留學生。」

作者最後指出:「沃爾茲本人年輕時也曾出於對不同文化的好奇前往中國。這在美國引發了激烈的辯論,共和黨人稱他為馬克思主義者和共產黨的傀儡。不過,這更多地揭示了美國國內的兩極分化,而不是中國。」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