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拜習會的重要性與侷限性

2022年11月15日

德語媒體紛紛聚焦本周一在峇里島舉行的拜習會。有報刊稱這次會晤非常重要,美中對話符合全世界的利益。同時,也有評論指出了這次會晤的侷限性:它無法改變美中大國競爭的主旋律。

https://p.dw.com/p/4JYd3
美國總統拜登和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11月14日在印尼峇里島舉行了面對面會談。雙方都表達了加強溝通、為雙邊關係建立安全「護欄」的意願
美國總統拜登和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11月14日在印尼峇里島舉行了面對面會談。雙方都表達了加強溝通、為雙邊關係建立安全「護欄」的意願圖片來源: Saul Loeb/AFP/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美中衝突仍然存在,但兩位領導人設法做到,讓交流通道保持暢通」,《法蘭克福匯報》在11月14日題為「拜登、習近平和他們的紅線」的評論開頭這樣寫道。

作者Peter Sturm表示,中美領導人已經指出了各自的「紅線」,但尊重紅線的前提是找到務實的解決方案。這可能很困難。「中國希望得到尊重。這沒有什麼可說的。唯一的問題是,習近平在說尊重的時候意味著服從中國。」

評論表示,這裡既包含台灣問題也涉及俄烏戰爭問題。「一方面,習近平和拜登向普丁發出的訊息是明確的,即決不能發動核子大戰。另一方面,習近平似乎繼續認為,支持俄羅斯符合中國的利益。……然而如果普丁成功地使世界完全陷入混亂,一心追求『穩定』的中國也會因此遭殃。」

華盛頓不會重複在俄羅斯問題上的錯誤

《南德意志報》同日發表題為「華盛頓將認真對待北京」的評論。作者Stefan Kornelius說,習近平和拜登會晤了,而中美領導人不會輕易見面。「中美關係中始終存在著一種內在的競爭——兩個大國之間的較量,要通過經濟實力和意識形態的投射能力建立起優勢。在尼克森訪問毛澤東50年後,這種競爭前所未有的激烈。」

評論指出,這樣的關係是否可以被「管理」,可能只有在事後才知道。中美在進行一場超級大國競爭,如果兩者中的一個不小心,就可能導致軍事對抗。只有坦誠相見才能有所幫助。「防止災難的唯一方法是交談、誠實的交流……。在俄羅斯問題上,美國在長達十年的時間裡都沒能做到,給失望的大國領導人普京橫衝直撞的外交政策設置護欄。他們根本沒有認真對待他(普丁)。就中國而言,華盛頓不會重複這個錯誤。」

美中對話符合所有人的利益

《新蘇黎世報》11月15日發表評論稱,「美中必須對話,這符合兩國利益,也符合整個世界的利益」。作者Patrick Zoll表示,拜登和習近平在印尼的會晤並沒有取得什麼突破性的進展,但重要的是,這次會晤發生了,而且兩個超級大國正在加強對話。

評論指出,兩位領導人的笑容、長時間握手和三小時會晤,都無法掩蓋這樣的事實,中國希望崛起成為亞洲乃至世界的主導力量,而美國希望保持當前的世界主導地位。峇里島的拜習會當然不會改變這種情況。「儘管如此,這是正確的、重要的:中美必須盡其所能,以避免暴力衝突的方式來解決兩國之間的競爭關係。這符合中美和整個世界的利益。」

《新蘇黎世報》評論稱,拜登未來最好避免在台灣問題上「戰略清晰」,稱美國會協防台灣,這會造成緊張局勢加劇
《新蘇黎世報》評論稱,拜登未來最好避免在台灣問題上「戰略清晰」,稱美國會協防台灣,這會造成緊張局勢加劇圖片來源: Saul Loeb/AFP/Getty Images

文章隨後提到,雙方都在會談中明確了對方不應踰越的紅線。在台灣問題上,雙方的分歧格外大。而拜登這次明確說美國的台灣政策沒有任何改變,這是值得歡迎的。

近期,拜登曾多次表態美國要協防台灣,北京每次都給出了尖銳的回應。作者建議華盛頓「最好不要發表這樣的言論」。「對於北京來說,這樣的言論是一種挑釁。即便只是為了挽回面子,中國領導人就必須有所回應。而每一次,情況都會變得更緊張。」

「同樣,美國及其盟友應該在中國試圖突破邊界和破壞規則時果斷回應。南中國海和台灣海峽是國際水域,中國必須允許自由航行。當北京用其軍艦和軍用飛機包圍台灣,並試圖切斷台灣與外部世界的聯繫時,這同樣是不可接受的。這就破壞了現狀。」

「美中競爭會繼續加劇」

《商報》於11月15日發表評論,「禮貌寒暄後,美中競爭仍將繼續加劇」。作者Annett Meiritz首先表示,這次拜習會的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為過,中美領導人決定了這個世界在戰爭時期以及後疫情時代在經濟、技術、氣候整層方面如何定位。「另外,這次會晤也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是對莫斯科的一個訊號。當戰爭販子普丁遠離G20峰會時,拜登和習近平並肩出現。」

不過,作者隨後指出,認為美中能夠解決兩國之間的重大分歧和衝突是一種錯覺。美中兩國在爭奪世界最強大經濟體的這把交椅,幾乎一切都要服從於這個目標。

「要實現真正的和解與靠攏,美國就必須接受中國在某些領域將大大優於自己,而且不將此視為對自己繁榮的全面威脅;或者是中國尊重國際貿易政策中的一些基本規則,減少國家對企業的影響,從而對其經濟失去一些把控。而這些都不可能發生。」

評論表示,美國未來將對中國施加更大壓力,這也將對德國這樣的美國盟友產生影響。「對於美國的盟友而言,對華立場方面的壓力在未來幾年只會增加。德國和歐盟必須正視這一現實。」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拜習同框! 兩人見面說了什麼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