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批評中國貿易政策是找「替罪羊」

樂然(摘譯)
2018年5月9日

《商報》發表耶魯大學教授、摩根士丹利亞洲區前主席史蒂芬‧羅奇(Stephen Roach)有關中美貿易糾紛的評論,認為川普对中國貿易政策的指責沒有道理。《新德意志報》發現,亞洲形成了新的「多極世界」。

https://p.dw.com/p/2xRt6
USA Washington - Donald Trump verhängt Strafzölle gegen China
川普3月22日宣佈將對中國商品大規模徵收關稅圖片來源: Reuters/J. Ernst

(德國之聲中文網)史蒂芬‧羅奇認為,美國和其它國家的跨國公司在中國建合資企業不僅是因為相關法律約定,還出於經濟原因:"……(它們)不僅是為了在不斷增長的中國市場上站住腳,還可以借助廉價的中國平台提高企業效率。"。此外,史蒂芬‧羅奇也不贊同美國貿易代表賴特海澤(Robert Lighthizer)有關中國在海外投資是為了吞併美國初創企業、侵吞受保護技術的觀點。他寫道:"沒有提到的是,工業化政策是發展中國家普遍的政策。即便是發達國家,為了達到國家的經濟和競爭目標,也致力於工業化政策。這在推動日本上個世紀70、80年代經濟高速增長的所謂計劃型節約式發展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為了保護日本工業的發展,日本通商產業省改善國家資助的貸款發放和稅收。同樣,德國也是通過促進中小企業創造的'經濟奇跡'。"

China Peking - US Delegation in Peking zum Handelsstreit - Robert Lighthizer
美國貿易代表賴特海澤(Robert Lighthizer)圖片來源: Reuters/J. Lee

史蒂芬‧羅奇總結道。貿易代表賴特海澤報告中的論點表現出"令人尷尬的替罪羊情結的症狀,正是這種情結把美國變成一個怨天尤人的國家。"

地區大國關係改善

China - Narendra Modi und Xi Jinping
靜下來談圖片來源: Reuters/Handout

《新德意志報》文章注意到,不管是和印度還是和日本,中國和地區對手的關係都在改善之中,其中的推動力是經濟項目。文章寫道:

"北京的媒體事後對習近平和印度總理莫迪4月28日的會晤大加讚揚。這次會面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2017年6月後,在中、印、不丹三角地帶、喜馬拉雅山洞朗地區,中印發生72天對峙,幾乎走到軍事衝突的邊緣,兩國關係降到1962年中印邊界戰爭以來的最低點。結果就是,雙邊產生了極度不信任。此外,印度過去幾年裡加強與美、日合作,圍堵中國。同時,斯裡蘭卡等东南亚和南亞國家也在抵制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計劃。在這次會晤後,雙方同意致力於消除分歧。北京呼籲和平解決印巴克什米爾衝突,同時強調建設印巴經濟走廊不會讓中國失去對印巴兩國的中立"。

文章說,印度13億人中有4億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因此,"中國的改革和發展路線也令新德里感到矚目,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現在是印度的4.2倍。"

文章最後談到中國總理李克強前往日本參加中日韓三國高峰會晤。文章說,

"他(安倍晉三)現在評價新絲綢之路倡議是一個'地區經濟恢復和發展'的機會,並希望經濟關係按照世貿組織規則得到發展。這不會改變日本和美國緊密的關係,和中國的矛盾依舊存在。但是,越來越明顯的是,日本不會繼續歐巴馬時期抑制中國的戰略,也不會毫無保留地緊跟川普难以捉摸的政策。"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