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戰狼外交讓歐盟叩頭?

葉宣 | 李魚 摘編
2020年5月13日

中國外交官在海外顯露鋒芒,為企業利益和政府宣傳主動出擊,在《商報》看來到最後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而歐盟如何在對華關係中拿捏好立場和原則,則是《威悉河信使報》關注的話題。

https://p.dw.com/p/3cAuQ
Chinesischer Polizist vor EU-Flagge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M. Reynolds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商報》發表題為"中國激進的外交政策害己"的評論,指出中國領導層日益對抗性的言行在國際上讓昔日的夥伴感到惱火。文章例舉了中國駐法外交官發表批評法國抗疫的不實訊息,以及駐德大使以抵制購買德國汽車警告不得排斥華為參與5G建設的言論後寫道:

「通過備受官媒讚揚的"戰狼"式進攻,中國政府在煽動國民的民族主義情緒,轉移對國內問題的注意力。有關例子顯示,中國外交官在國外的出格行為--這現在也波及中國向來努力與之維持良好關係的國家--已經不僅僅是一時沖動的失誤。」

「中國外交部的駐外使節並沒有因其激進的行為受到北京的阻止,多少表明了這種做法至少是得到高層默許的。從這一點或許可以預見,今後中國與歐洲的關係將何等的充滿矛盾張力。」

「其實最遲自華為事件以來,中國就應該知道,過於對抗性的做法會損害自己的利益。在圍繞是否允許(華為)參與5G建設的討論過程中,氣氛變得越來越糟糕,來自北京的干預和威脅並沒有幫助這個跨國公司贏得更多的信任。」

「歐洲和北京之間的關係過去數年裡發生了很大變化。中國變得更加自信,歐洲則告別了以為中國有一天會成為一個民主國家和市場經濟體的天真想法。」

「不過中國必須明白一點:如果(一個國家)民眾和政界對中國的看法繼續走向負面化,原有的信任被粗暴的威脅和指責破壞,對北京作妥協就會更加困難。在美國,民眾對中國的態度已經跌倒了低谷。在歐洲,懷疑正在滋長。」

「包括德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對中國的批評仍相當克制。其中一個原因是,它們仍依賴來自中國的口罩供貨。然而中國高壓的對內政策和日益具有攻擊性的對外政策將使中國在外國的形象受到持續性的破壞。」

「中國經濟的創新能力和知識經驗積累還遠未達到足以讓如此體量的一個國家繼續提升其富裕程度的水準。中國政府必須小心,不要自毀這個還在崛起路上的國家繼續爬升所需的橋樑。」

Symbolbild Handelsbeziehungen EU - China
圖片來源: Imago/C. Ohde

歐盟的牌並不差

 不來梅《威悉河信使報》發表評論文章,告誡歐盟在同中國打交道時,切不可喪失可信度。文章提到了在抗疫敏感時期,歐盟駐華機構發表的一篇紀念歐中建交45周年的文章被迫接受北京新聞審查的爭議事件。

「歐盟外交使團必須清楚地認識到,如果只是在最高層面呼籲新聞自由等基本權利,而在報刊發表文章時卻接受新聞檢查,這一組合將有多麼地損害自己的形象。歐洲的可信度由此面臨著極大的風險,而不屈服阻力是證明可信度的最好時機。其實,歐盟目前手中握有的牌並不差。中國的經濟出現了歷史性滑坡,因此北京不僅需要恢復經濟運轉,而且他的合資企業以及銷售市場也需要合作夥伴。」

Menschen unter den Flaggen der Europäischen Union und China vor dem Tiananmen Tor in Beijing
圖片來源: AP

「習近平已預感到,目前來看,中國的經濟成就不再是天經地義的事。因此,他會竭盡全力同美國達成貿易協定,同時與歐洲保持良好關係。這是北京行動的空間。但此時,歐盟必須表現出自信,並懂得利用共同基礎和價值觀。」

「歐盟議會的各黨團開始認真討論今後怎樣設定貿易協定以及貿易條約。在這些文件中,共同的價值觀應佔有核心地位。僅僅納入持續性的生產條件是不夠的,這裡還必須加入雇員的權利,至少作為遠景規劃,當地的雇員權利要逐漸向歐洲靠攏。"勞動保護"不應繼續停留在外來詞的地位。」

文章最後告誡道:「歐盟不應犯有如下的錯誤:只跟弱小國家比如孟加拉國談論以上要求。面對中國,歐盟也必須提出這些高難、卻是理所當然的標準。像現在面對北京的叩頭,不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十分欠妥的。」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