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德國外長去北京「糾偏」

2023年4月13日

在法國總統馬克宏訪華併發表爭議言論後,德國外長貝爾博克也踏上了中國之旅。《商報》認為,貝爾博克有望在北京展現一個不懼專制的對等夥伴之形象。《每日鏡報》則呼籲,德國外長必須正告中方,馬克宏的言論不代表歐盟立場。

https://p.dw.com/p/4Q14R
China Tianjin | Außenministerin Annalena Baerbock trifft für Antrittsbesuch in China ein
圖片來源: Soeren Stache/dpa/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杜塞道夫出版的《商報》以"德國外長的中國之行不會比馬克宏的更糟"為題,刊發評論指出,在法國總統馬克宏跌入陷阱後,貝爾博克非常有希望以對等的貿易夥伴身份在中國亮相。

"馬克宏的失誤就是貝爾博克的機遇。她現在能夠利用這次中國之行來再次展現她的能力,就像她在和俄羅斯打交道時一樣:既沒有被專制者哄騙,也沒有被他們嚇倒;面對中國人擅長的阿諛奉承,貝爾博克也有免疫力。即便面對專制者,貝爾博克也不忌憚直言不諱。"

"這當然不意味著貝爾博克應當拆掉所有的橋樑。但是貝爾博克如今獲得了一個契機,能夠向外界表明:即便是一個依賴良好對華關係的工業大國,也能平等地與中國打交道。"

"這當然也包括和中國當地的歐洲經濟界人士交換看法。一方面,貝爾博克必須傾聽他們的合理擔憂,畢竟本屆德國政府持有更加批判性的對華立場。另一方面,貝爾博克也必須清晰地傳達德國政府在中國問題上的擔憂。面向中國的外交政策,必須要考慮經濟界的利益才能取得成效,否則就寸步難行。"

馬克宏的涉中國言論,在多大程度上能代表歐洲立場?
馬克宏的涉中國言論,在多大程度上能代表歐洲立場? 圖片來源: LUDOVIC MARIN/AFP/Getty Images

柏林出版的《每日鏡報》以"貝爾博克去北京,歐洲正處十字路口"為題,刊發評論指出,德國外長有責任糾正馬克宏的言論,重新將台海議題定義為歐洲的優先事務

"歐洲正處於十字路口。歐盟缺乏對華立場的事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更加凸顯。歐盟正在自己所說的'中國既是夥伴、也是競爭者、亦是體制對手'的三重角色間毫無章法地反復跳躍。馬克宏言辭的吊詭之處在於:他所期待的更多歐洲戰略自主,在布魯塞爾、柏林以及華盛頓也是得到原則上的支持的。自從俄烏戰爭爆發以來,許多人都認識到,長遠來看,躲在美國的保護傘下是遠遠不夠的。"

"但是問題在於,馬克宏在大體一致的西方內部打入了一枚楔子,它有造成歐洲分裂的危險。更要命的是,這枚楔子是在公開場合釘入的,而且犧牲了台灣的利益。馬克宏還暗示,要是歐洲立場鮮明地抵制習近平對台灣的威脅,就會淪為美國的跟班。這種暗示非常地玩世不恭。這一威脅事關2400萬人口的民主政體,他們不想和一個自己從未從屬過的政權合並。而且從安全政策角度而言,武力攻台對歐洲也會是一場災難。它是我們的災難,也是馬克宏的災難。"

"當貝爾博克與中國外長秦剛會晤時,她應該用最明確的言辭告訴後者,任何對台灣的攻擊、封鎖或者其他形式的擠壓都會導致德中關係的嚴重裂痕,這也包括嚴厲的制裁。這並非充當美國的傳聲筒,而是最純粹的歐洲立場。"

作者認為,在馬克宏犯下錯誤後,貝爾博克有機會立即讓中國明白,法國總統的言論並不能代表歐洲立場。"誠然,歐洲人必須在防務上更加獨立於美國。但這並不意味著要和中國一起,也不意味著要針對中國。而是恰恰因為中國,歐洲需要更獨立。"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回應爭議 馬克宏強調對台立場不變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