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帝國墳場與大國棋局

2021年8月18日

德國《商報》呼籲中美兩國在阿富汗問題上開展合作,不要相互指責,這樣才能避免阿富汗重新變成恐怖主義溫床。瑞士《每日導報》指出,中國並沒有支持塔利班,北京與之對話不過是一種實用主義的態度。

https://p.dw.com/p/3z8F5
阿富汗的瓦罕走廊地區與中國接壤,擁有76公里的共同邊境
阿富汗的瓦罕走廊地區與中國接壤,擁有76公里的共同邊境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NurPhoto/Mohammad Sharif Shayeq

(德國之聲中文網) 杜塞道夫出版的德國《商報》以"阿富汗最後的、不尋常的希望"為題,刊發評論指出,中美兩國在阿富汗其實有著不少共同利益,北京和華盛頓應當停止互相指責,趕緊展開合作。

"中國外交官、官方電視台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公然唱衰美國、指責華盛頓背棄盟友。曾經經歷過1989年可恥的潰敗、被迫從阿富汗撤軍的俄國人,如今也不怎麼掩飾對在阿富汗遭遇失敗的西方的嘲笑。繼大英帝國、蘇聯之後,阿富汗第三次成為了'帝國墳場',北約在經歷了二十年的戰事後遭遇失敗。這將帶來深遠的後果。"

作者批評指出,在一個四分之三的民眾依然秉持19世紀伊斯蘭宗教觀的國家,西方國家試圖推行女童上學等現代政策,未免太脫離實際;數千億美元的所謂援助資金,更是無人監督其去向,反而讓塔利班更獲普通民眾的支持。阿富汗的所謂西方盟友的腐敗行徑令人發指,軍閥寡頭們也要用金錢去餵飽。

"大量的西方援助資金都變成了阿富汗政府官員在杜拜等地的房產,而沒有被投資到阿富汗的學校、水井、工廠之中。阿富汗民眾將這一切看在眼裡,因此從來沒有正眼瞧過西方的所謂援助。"

"北約國家派駐阿富汗的兵力一度超過10萬,耗資超過1兆美元,試圖在阿富汗締造安全和繁榮。與此同時,中國卻在阿富汗收購礦產,那裡的銅、鋰以及稀有金屬都是當今電動汽車時代的緊俏資源。"

"自從1996年塔利班第一次掌權以來,中國就一直保持著和這個極端原教旨組織的對話管道,其主要動機還是對直接和阿富汗接壤的新疆的擔心。此外,對原材料的飢渴也是一大動機。"

"就像在其他衝突地區一樣,北京在阿富汗也採用同樣的策略:不介入。西方國家正在和那些石器時代般原始的聖戰士對抗,從來沒有與實際掌控著大片地區的塔利班達成某種共處協議。偏偏是西方國家,他們彷彿堅信毛澤東的'槍桿子裡出政權'。"

"直到川普总统想要撤離阿富汗時,才開始和塔利班展開談判。當時,這些極端分子許諾了美國人想聽的一切。塔利班知道,這些佔領軍一旦撤出,這個國家就落入掌中,屆時就沒必要再遵守承諾了。"

文章接著指出,其實,西方如今除了撤軍也別無選擇,哪怕再駐軍20年、花費數千億也無濟於事。作者認為,現在除了祈禱塔利班不要大開殺戒、誘發嚴重難民潮,就只剩一個希望:"中國、俄羅斯和西方擁有共同利益,也就是阿富汗不能重新成為國際恐怖主義的溫床。這一共同立場帶來的機遇必須好好利用,而不是沉浸在地緣政治勝利感或者顧影自憐中。"

中國外長王毅7月底與塔利班代表會談
中國外長王毅7月底與塔利班代表會談圖片來源: Li Ran/XinHua/dpa/picture alliance

蘇黎世出版的瑞士《每日導報》以"塔利班讓美中兩國頭疼"為題,刊發評論指出,不論是華盛頓還是北京,兩國領導人都不清楚究竟應該怎樣和塔利班打交道。

文章注意到,隨著近期塔利班和北京頻繁互動,許多分析人士都以為中國是塔利班掌權的天然受益者。"但是,中國並沒有支持塔利班武力奪權,這也並不符合中國的利益。北京與塔利班接近,不過是接受一個西方國家長期以來不願接受的現實:阿富汗政府已經失敗,塔利班將是很長一段時期內的阿富汗決定性勢力。"

作者指出,這體現出了北京的實用主義作風。"北京需要一條和阿富汗掌權者的溝通管道,而不論掌權者具體是誰。阿富汗和中國有著76公里邊境線。在與阿富汗接壤的新疆,中國正以打擊所謂宗教極端主義、恐怖主義為藉口,打壓數十萬維吾爾人。"

"中國非常擔心這些宗教極端分子會在阿富汗找到庇護所,然後將怒火撒向中國。中國在中亞地區的投資也會遇到危險:中國向毗鄰的巴基斯坦投入了600億美元,打造一條重要的通往印度洋的經濟走廊。"

"北京並沒有抱有幻想。就在這個星期,中國官媒刊發了兩篇長文,將阿富汗稱為'帝國墳場'。文章建議,中國最好不要加入'這盤大棋'。"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1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