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如何正確地向中國施壓?

文山 摘編
2019年8月24日

《商報》認為,川普命令美國企業撤離中國,這種指令式經濟的做法根本無助於打贏對華貿易戰。《日報》則建議,德國政府可以將中國所亟需的德國科技作為籌碼,在香港議題上向北京施加更大的壓力。

https://p.dw.com/p/3OQlM
Japan G20 Gipfel in Osaka | Donald Trump und Xi Jinping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S. Walsh

(德國之聲中文網) 杜塞道夫出版的德国《商報》以"貿易戰中的川普仿佛在搞指令式經濟"為題,刊發評論指出,川普在這場貿易戰中的手段越來越狠,而這恰恰讓他越來越像他的中國對手。作者認為,川普要求美國企業撤離中國,就彷彿是在搞蘇聯式的指令式經濟。

"川普的明確目標就是讓相互之間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全球兩大經濟體脫鉤。他說,'我們不需要中國,甩開中國我們會過得更好'。而事實上,這兩個大國之間的密切經濟紐帶目前還沒有發生什麼變化。去年,出口冠軍中國向美國出口了價值近5600億美元的商品及服務,這些產品現在的價格會上漲,其代價將由美國企業、農民和消費者承擔。另一方面,中國也購買了價值1800億美元的'美國製造'。晶片廠商高通的65%營業額都是來自中國市場,美光、博通的中國業務比重也都超過一半。"

作者進一步指出,除了直觀的進出口數字,全球化的產業鏈分工更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也會直接打擊在中國生產的通用電氣、蘋果等美國企業。而中國持有美國巨額國債、同時許多中國企業也背負大量美元債務的現實,也讓兩國在金融市場上成為事實上的命運共同體。

"一年前,當川普刚剛開始向中國開火時,曾經說,贏下貿易戰並不困難。如今,不論是美國還是中國都與'勝利'有著遙遠的距離。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和熱戰一樣,貿易冷戰也是難以控制的,即便是下命令也不行。"

Angela Merkel und  Xi Jinping
梅克爾9月去北京,會不會就香港議題向北京施壓?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

柏林出版的《日報》則以"不要拋棄香港"為題,刊發評論建議德國政府,可以將中國所亟需的德國科技作為籌碼,在香港議題上向北京施加更大的壓力。

"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城市的局勢正在進一步激化。面對這一局面,一個問題浮出水面:歐洲應該採取怎樣的姿態?"

作者注意到,中國當局的宣傳口徑都在強調,香港問題純屬中國內政,但是從國際法層面上來看,《中英聯合聲明》裡的"一國兩制50年不變"承諾具備國際法效力,因此歐洲各國政府必須就北京破壞國際條約的行徑進行介入。

"倫敦方面並沒有堅決要求中方履行條約,這再次表明,在英國脫歐的亂局中,英國的外交政策已經偏離了正軌。所以,我們現在無法對倫敦抱有太多期望。那麼,德國以及歐盟方面呢?德國的公眾輿論現在正轉向反對中國的方向。但是,德國政府依然不太可能真的對北京進行制裁,哪怕只是考慮一下也不太可能。"

Deutschland BMW will Stellen abbauen
德國大約有100萬個就業崗位與中國業務直接相關圖片來源: AP

"今天的德國,不會再像1989年那樣在天安門廣場的血腥鎮壓後與西方國家一道對中國實施制裁。當年,中國的經濟崛起才剛剛開始,一些大型德國企業雖然已經進入了中國,但是其中國業務規模完全無法和今天相比。"

"如今的中國已經是德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超過100萬個德國就業崗位直接依賴於中國業務。德國在過去三十年間,從中國經濟崛起進程中獲得了巨大的利益,幾乎沒有任何其他國家可以在這方面與德國相比。所以,德國政府肯定不願意拿德中經貿關係進行冒險。而從事後來看,我們會因為這種依賴關係而後悔。"

"德國總理梅克爾9月初就會去北京。我們至少能夠期待:她會明確要求北京遵守國際條約,以及她不再像德國外長那樣只是泛泛地呼籲'各方都要冷靜下來',而是將喊話對象明確為北京。梅克爾還應當仔細考慮一下這一手段:暫時不給予中國人所想要的那些面向未來的德國工業4.0科技。"

"在與中國談判時,必須要強硬。只有這樣,才能讓北京認真對待。"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為表訴求 香港民眾「萬人牽手」拉起人鏈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