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坐視中國經濟繁榮就是助長中共政權
2021年7月27日(德國之聲中文網) 杜塞道夫出版的德國《商報》以「攻擊取代接近」為題,指出在美國副國務卿舍曼訪問天津期間,中方有意進行挑釁,這讓人十分懷疑北京方面是否真的有意願緩解中美爭端。
「中方並沒有利用此次會晤的機會,讓雙方高官在個人層面上有所接近、從而緩和兩國之間的衝突。相反,中國外長王毅在舍曼到訪前就進行了激烈的言辭抨擊,為這場會晤奠定了基調。舍曼抵達北京後,中國副外長謝鋒還指責美方『妖魔化中國』。」
「北京的對美強硬言辭,主要是說給國內聽的:中國政治精英熱衷於向民眾展現強悍領導之角色,堅定抵禦外來危險。這一策略也確實有效:民族主義正越來越受中國民眾的歡迎。」
「但是,這一策略對外卻是起到反作用。北京的此類行為讓人感覺,中方更願意製造輿論爭端,而非進行認真的、緩和局勢的會談。」
「信任和可信,這是雙方接近的必要前提,然而北京的策略並不以其為目標。而且,毫無疑問,由美國最初推動的中美脫鉤,如今反而是由中國在更積極地貫徹。」
文章認為,鑑於北京的這種姿態,德國以及歐洲商界也必須保持警惕。「儘管和美國企業相比,在華德國企業目前不太會成為被官媒煽動的民族主義民眾的攻擊目標,但是附帶傷害卻已經產生:就在最近,中國出台了《反外國制裁法》,那些配合歐美對華制裁措施的外國企業,也會成為這部新法案的攻擊目標。」
「我們可能輸掉這場鬥爭」
《法蘭克福匯報》以「比起和中國的良好生意 還有更加重要的事情」為題,刊發了由德國政治學者Maximilian Terhalle撰寫的客席評論。文章尖銳地指出,德中之間不斷擴大的經貿合作規模,客觀上已經不再符合德國的國家利益;德國必須捫心自問: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坐視中國憑借全球貿易迅猛崛起?
「德國政界不厭其煩地提及國際政治的『時代轉變』,我們現在必須更為深刻地看待這一問題:它並非被用來解決各個政治領域的現實問題,而是一場爭奪世界主導權的明爭暗鬥,這場爭鬥既發生在權力政治層面上,也發生在價值觀層面上。西方是否還想維持主導地位?我們不應自欺欺人:我們也有可能輸掉這場鬥爭。」
作者接著指出,只有一個強大的美國才能確保一個自由的歐洲,這一局面在可以預期的將來都不會改變。而鑑於中國哪怕經濟增速放緩、也必然會在幾年後超越美國,因此僅靠美國的力量將無法抵禦中國。
「但是,如果有相應的政治意願,歐美聯手,再加上印度、日本、澳洲的力量,將能夠遏制中國。所以,今年秋天大選時,柏林必須將以下任務作為最高目標:在2024年前,大力加強德國以及歐洲在經濟、科技、軍事方面的吸引力,從而讓今後的美國總統難以去質疑歐美聯盟的價值。距離2024年還剩下短短的三年時間,新一屆的德國政府將擁有歷史性機遇,持久地鞏固西方內部之團結。」
文章呼籲,大選後的德國新政府不能再像以往那樣將安全政策與經濟政策視為相互獨立的個體,而是視作德國整體戰略下的兩個相互嵌合的核心部分;因此,德國的新經濟政策不能再繼續坐視中國憑借全球化不受遏制地繁榮。
「我們更應該捫心自問,中國到底能夠憑借全球貿易變得多麼強大?顯然,德國人和中國做生意,其實際結果已經不符合德國的利益。中國每一個百分點的經濟增長,都在進一步鞏固中共的統治、進一步增強中共政權在中國民眾之中的認可度和合法性,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中國的高額國防預算,正在迫使全球部署的美國軍事力量不斷地轉移到東亞,這反過來影響了美國在歐洲的可信度,因為美軍對俄羅斯的遏制力量被削弱了。拜登總統太清楚這一點。而且,德國的貿易也為這一趨勢做出了貢獻:中國憑借經濟增長,能夠不斷地加大軍費開支,其每年的增幅都相當於德軍軍費的總額。」
「但願大選後的新一屆德國政府能夠及早明白這一重要的關聯,並且採取實際行動,讓德國的戰略安全成為比經濟利益更為重要的目標。」
文章末尾,作者再次指出,在德國大選之後,拜登總統將越發不加掩飾地質問柏林:「德國怎麼可以一方面想要享受美國的核安全保護傘、另一方面卻毫無顧忌地和美國戰略對手大做生意賺得盆滿缽滿?」作者認為,德國如果真想維護西方團結,就只剩下短短三年時間,「川普知道這一點,普丁、習近平也知道這一點。」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1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