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危險的鄰居」和煤電的未來

洪沙 (摘編)
2019年11月1日

《世界報》關注為什麼中國在哈薩克斯坦人的眼中變成了「黃色危險」。《法蘭克福匯報》關注德國能源轉型政策是否可以為仍在大面積使用火力發電的中國借鑑。

https://p.dw.com/p/3SLRf
China  Xi'an Frachtzug Neue Seidenstraße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Imaginechina/L. Qiang

(德國之聲中文網)《世界報》發表題為"中國在絲綢之路上的伊斯蘭問題"(Chinas Islam-Problem auf der Seidenstraße)的文章,講述中國在遠東和歐洲之間大興基建工程所遇到的"非技術性難題"。

文章在一開篇便生動形象地描述了今年9月哈薩克斯坦的特警如何在阿拉木圖和首都努爾-蘇丹抓捕示威者,示威者又是如何從警車上跳下來,但是又被警察制服的場面。文章說,反對派的示威針對的不僅僅是托卡耶夫政府,"實際上更是針對中國。抗議人群打出的標語上寫著:'對中國的擴張說不!'"

文章寫道,"中國讓很多哈薩克斯坦人感到恐懼,正如中國西邊很多鄰國的人們感受的那樣。很多人把中國看作是'黃色危險'。他們認為,中國向鄰國大量輸出勞工,剝削鄰國的經濟。這不只是一個社會衝突,它的核心是文化衝突。中亞地區的主要人口都是穆斯林。他們對中國打壓中國境內穆斯林的做法感到憤怒"。

文章寫道,"中亞是中國西向道路上具有戰略意義的里程碑。在習近平提出的地緣戰略項目新絲綢之路的計劃中,中亞是十分關鍵的地區。對於中國而言,本質上,中亞是將中國的經濟和政治影響力帶入歐洲的重要橋樑。……歐盟委員會已經公開地將中國稱作'戰略競爭對手'"。

文章寫道,"在柏林自由大學研究'一帶一路'項目對中亞國家影響的政治學者巴爾達科娃(Oyuna Baldakova)說:'中國投資者在中亞地區的行為方式就彷彿他們是在自己國家的一個省份。當地居民的態度和看法根本不被考慮。他們覺得只要跟(中亞國家的)高層達成一致就行了。……中亞國家的人民不像中國人那樣害怕參加抗議活動。'"

Kasachstan Wahl 2019 Protest
抗議遊行在哈薩克斯坦成了新常態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AP Photo

文章寫道,"學者巴爾達科娃說,即便是在威權政府領導下的哈薩克斯坦,抗議遊行也成了家常便飯。這些抗議會形成一定的後果。例如,2016年,哈薩克斯坦政府計劃推行一項土地改革,允許外國投資者租借農業用地25年。哈薩克斯坦人立刻就想到了那些侵佔邊境土地的中國人。所以多地都爆發了大規模的抗議示威活動。最終,哈薩克斯坦政府不得不暫緩這項改革計劃,而且農業部長也為此下了台"。

《法蘭克福匯報》在題為"拜訪一個陌生國度"(Zu Besuch in einem sehr fremden Land)的文章中關注德國聯邦環境部長舒爾策(Svenja Schulze)對中國的訪問以及中國目前正在執行的能源政策。

文章在開篇描述說,中國著名的環保人士馬軍在一份調查報導中警告,如果不採取相應的氣候保護措施,中國在新絲綢之路上興建的基建工程將會給全球氣候造成災難性的影響。但是中國的國有企業正在很多國家熱火朝天地興建火力發電廠。文章寫道:"即便是在中國國內也看不到退出火力發電的跡象。所以馬軍問德國聯邦環境部長舒爾策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德國是如何克服在退出火力發電問題中的那些反對意見的?然後他又問,德國聯邦財政部是否能夠補償企業(在退出火力發電後的)經濟損失。"

Deutschland Kraftwerk Heyden mit der Weser
德國宣佈將在2038年前關閉所有煤炭火力發電廠圖片來源: Stefan Ziese/imagebroker/picture-alliance

舒爾策在北京會見馬軍在她訪華的第4天,也是訪問的最後一天。這是舒爾策第一次出訪中國。這一次的訪問行程內容十分廣泛,賓主雙方談到剛剛宣佈被取消的智利氣候峰會,談到生物多樣性,也談到碳排放交易。

文章寫道,"地球變暖的問題逐漸引起了中國公眾的注意。但是'星期五為未來'(Fridays for Future)運動並沒有傳到中國。在經濟變冷的時期,企業要求降低環保標準的壓力越來越大。(在中國)原本被停止的火力發電項目又重新得到批准。穩定壓倒一切。即便是在解決空氣污染的問題上,雖然中國過去幾年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最終(也為了保持經濟增速)不得不受挫。一些省份為了保就業,放鬆了對水泥廠和鋼鐵企業的監管"。

China Smog in Peking
北京的霧霾天 (資料圖片)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Imaginechina/Jiang Jianhua

文章寫道,"在這一背景下,同舒爾茨會晤的中方人員很想知道,德國是如何處理退出火力發電所帶來的一系列經濟和社會影響的。部長回答說,這要取決於怎樣在利益團體間找到一種平衡"。

"在氣候保護政策上中國並沒有發出明確的訊號。一方面,2017年全球近一半可再生能源的投資都來自中國,但是另一方面,目前全球每4座計劃興建以及正在興建的火力發電廠使用的貸款都由中國國家銀行提供。中國借此對外輸出過剩的產能"。

文章最後寫道:"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都是在冷眼旁觀世界氣候保護。但是此間,中國高層開始越發擔心氣候變化將為這個國家帶來的可預見的影響。專業科學雜誌《自然通訊》新近公佈了一項研究,如果不採取應對措施,到2050年,上海市中心將被海水淹沒。可是中國對火電的需求仍不見減弱的趨勢。正如馬軍所表述的那樣:火電'在很多國家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問題'。"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