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中國的「中立」人設?

2022年3月21日

習近平和拜登通過電話後,北京以中立者的身份發出和平談判的呼籲,中國真是中立的嗎?《商報》一篇評論對此表示質疑。大多數東南亞國家迄今為止都沒有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發出譴責,這是為什麼呢?《法蘭克福匯報》試圖尋找答案。

https://p.dw.com/p/48o1l
China Präsident Xi Jinping World Economic Forum
拜登和習近平上周五進行了近2小時的影片通話圖片來源: Huang Jingwen/XinHua/AP/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習近平和美國總統拜登電話會談結束後僅僅幾分鐘,中國國家媒體就發表了聲明,核心訊息是:中國以中立者的身份呼籲進行和平談判。」 德國《商報》(Handelsblatt)昨日(3月20)發表的一篇評論開頭這樣寫道。作者Sabine Gusbeth認為,如此迅速發表聲明,必定已是事前安排寫好:「中國希望以這種方式主導全球話語權。世界各地的媒體第一時間得知這個訊息並迅速報導中國的觀點。白宮的公告幾個小時後才公佈出來。」

評論尖銳地指出「這種宣傳在西方越來越招致反感。因為,比起說話,實際行動更為重要」。作者寫道:「多年來,共產黨一直試圖對民主,人權等普世價值進行重新定義。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從中國的表現上可以看到北京在這方面會走的有多遠。中共領導人像念經一般一遍遍強調,中國的外交原則之重是倡導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但北京卻拒絕稱俄羅斯對烏克蘭入侵,更別提發出譴責了。相反,中國提到了俄羅斯的安全利益,並將西方的制裁描述為非法。更重要的是,在拜登和習近平通話前不久,中國官媒《環球時報》的一篇匿名文章指責美國 ,認為是華盛頓造成了烏克蘭危機。」 

標題為「烏克蘭戰爭:西方應以行動衡量中國」(Ukraine-Krieg: Der Westen sollte China an seinen Taten messen)的文章最後指出:「種種跡象均表明,中國絕非是中立的。習近平和拜登通電話要求共同致力於實現烏克蘭和平,那麼也要看看,中國自己是否也會將此付諸於行動」。

中國是烏克蘭危機的最佳調解人嗎?

《法蘭克福匯報》則注意到了鮮少有東南亞國家對俄羅斯發出譴責的現象。該報本周一(3月21日)發表的一篇文章指出:「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戰爭後,西方國家難以在東南亞地區建立起一個抗衡中國的力量,北京在該區域的影響力日益增長。」

大多數國家東南亞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數天後還在奉行中立政策,除了新加坡之外,沒有一個國家對莫斯科實施制裁。東協國家僅僅呼籲停火,但未將俄羅斯稱為入侵者。《法蘭克福匯報》駐新加坡記者Till Fähnders指出:「烏克蘭戰爭上,東南亞國家發現自己正處於一個他們一直想避免的位置上。在大國對抗中,不得不選邊站的壓力正在增加。東協和其大多數成員國目前還堅持不干涉原則,不過這種在危機中保持中立的嘗試可能存在風險……北京幾乎將整個南中國海視為中國領土,並在那裡的島嶼島礁建立軍事基地。這些地區國家擔心,如果中國與俄羅斯靠攏,會在它們的大門前形成一個獨裁集團。」

作者認為,東南亞國家在烏克蘭危機中的克制態度清楚地表明,這些國家的外交政策並非是價值觀主導,而是考慮獲利多少:「尤其是在中國擴充軍備的背景下,俄羅斯已成為許多國家主要的武器供應國。莫斯科出售的武器價格比大多數競爭對手都低。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發布的數據,最近10年來在東南亞地區出售的武器當中,幾乎30%都來自俄羅斯。自蘇聯時代起就與莫斯科保持密切關係的越南,甚至80%以上的武器都來自俄羅斯。」

題目為「有風險的中立主義」(Riskante Neutralität)的文章還指出,同樣令人擔憂的是東南亞國家社群網站上對 「強人」普丁的積極評論,有些人正在散佈一種說法,即西方是烏克蘭戰爭的同謀:「這也反映了東南亞人對威權政府的偏愛。十個東協成員國中,沒有一個被自由之家組織列為'完全自由 '的國家。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和菲律賓被列為是 '部分自由 '國家,汶萊、柬埔寨、寮國、緬甸、泰國和越南是'不自由 '國家。在大多數情況下,印太地區國家並不關心維護民主和國際法,他們在乎的是,如何減少來自中國的影響,以及如何利用大國之間的競爭。」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