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中國海軍力量已超越美國

2022年8月12日

中國海軍擁有的艦艇總量已經超過美國,美軍雖然在航母方面仍佔據優勢,但這些航母卻要分別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執行任務。中美海軍力量的對比失衡,無疑對美國和台灣構成了挑戰。

https://p.dw.com/p/4FT9o
China | Flugzeugträger Shandong
圖片來源: Li Gang/Xinhua/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新蘇黎世報》發表長篇文章,介紹了近年來中國海軍力量的迅速發展。這篇題為《中國海軍正在佔據上風》的文章寫道,早在兩年前,中國海軍艦只數量就已同美國持平,而今年七月,隨著第一艘中國自主研發的"福建"號航母下水,中國已經擁有三艘航空母艦。文章寫道:

"相比之下,美國海軍當前卻面臨著諸多問題:兵員短缺,艦隊老化以及過於頻繁的巡航行動。早已制定的艦隊擴展計劃也遲遲得不到落實。除此之外,美國海軍也缺乏相應的後勤補給設施。凡此種種,都對中國海軍極為有利。中國擁有一系列造船廠,建造驅逐艦、護衛艦、登陸艇和潛艇的速度有時會比美國快一倍。

中國海軍現役艦艇的數量如此之高,使其早已具備了在九州-沖繩-台灣-中國南海構成的第一島鏈內實施防禦的能力,並已開始將勢力範圍擴展至由北海道、關島和菲律賓組成的第二島鏈。中國海軍執行任務的範圍也將逐漸擴展至太平洋中央地帶。今天,中國海軍艦只就已經頻繁出現在阿曼灣、歐洲和大西洋海域。

中國海軍的這一發展態勢,當然會對美國海軍的自由航行產生影響。中國海軍不僅已具備遠航能力,更擁有DF-21D 和DF-26B彈道反艦制導武器,對美國的航母戰鬥群顯然構成了威脅。對美國海軍而言,他們在一些海域不容置疑的主導權已經不復存在。當然,這並不意味著,美國海軍會按照中方的意願主動避開上述海域。但是,美軍在南中國海或台灣海峽附近執行任務時,已變得格外小心謹慎。在同中國的爭執中,美國不得不更加注重多兵種協作以及同盟友的合作。"

 Fujian-Flugzeugträger der chinesischen Marine
中國建造軍艦的速度往往比美國快一倍。圖為福建號航空母艦今年六月下水的畫面。圖片來源: Li Gang/Xinhua/AP/picture alliance

文章寫道,中國對台灣展開的文攻武嚇正在不斷升級,危機一觸即發。而台灣國防能力的不足,也同西方各國長期堅守"一個中國"原則不無關係。

"從中國的角度而言,對台灣實施軍事佔領,將會是一項艱巨和長期的任務,損失也將非常慘重。畢竟不確定因素過多。俄羅斯發動對烏戰爭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參謀們想必也已經意識到,被佔領土上的抵抗意志是不容低估的。

一旦中國圍堵或佔領台灣,印太地區的全球貿易也將受到長遠影響。而隨之而來的制裁措施,更會對全球經濟帶來極為嚴重的衝擊,畢竟可以預見的是,這種制裁的力度會遠超侵烏戰爭發生後對俄羅斯的制裁。有鑑於此,各方必須立即採取措施,極力避免這場看似不可避免的武裝衝突。"

一旦台海開戰 德國經濟將面臨停擺

《柏林日報》報導稱,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 進行的中國發動攻台行動的模型推演顯示,在大多數情況下,美國和台灣最終將獲得勝利,但代價也是極其高昂的。德國經濟也會因此受到嚴重衝擊。文章寫道:

"相較於西方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中國同西方的相互依賴程度要高得多。俄羅斯在全球經濟中的佔比只有3%,而且出了能源出口之外,俄羅斯對全球生產鏈的貢獻也非常有限。而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佔比則為大約19%,而且融入程度非常之高。對德國的汽車工業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是電動車技術和電池技術方面至關重要的的夥伴。德國汽車銷售額的40%來自中國市場。此外,很多藥物的基本成分也依賴於從中國的進口。

而對台灣的依賴程度則更高,因為台灣是晶片技術的全球霸主。現代化晶片的80%是在台灣生產的。一旦來自台灣的供貨中斷,後果極其嚴重。前不久基民盟外交事務專家呂特根( Norbert Röttgen)就曾發出警告說,一旦同中國陷入經濟戰爭,德國將喪失運作能力。但另一方面,中國也不願冒險,引發廣泛的國際制裁。畢竟,中國面向出口的國民經濟根本無法承受國際禁運的後果。"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