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中國人「白受的苦」

王凡(摘編)2015年5月23日

獨生子女政策的多餘與失敗,以及網路从自由平台到監控工具的角色轉變都是今日德語媒體關注的話題。

https://p.dw.com/p/1FVRY
China Symbolbild Ein Kind Politik Peking 2013
圖片來源: WANG ZHAO/AFP/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35年來,中國的百萬家庭不得不默默承受獨生子女政策,然而該政策一直被看作是苦口的良藥。難道不是該政策成功阻止了人口爆炸,讓中國人得以擺脫貧困?如今,一位中國社會學者開始對此提出質疑",《柏林報》5月23日一篇名為"百萬中國人白受的苦"("Unnützes Leid für Millionen Chinesen")這樣寫道。

文章援引目前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大學任教的蔡勇說,"獨生子女政策是不必要且失敗的",當年採取更溫和的措施也完全可以降低出生率。

蔡勇特別憤慨於政府反復宣稱獨生子女政策讓中國少生了4億人,文章寫道。"這個數字是純粹的政治宣傳",蔡勇表示,統計者將50年代的出生率一直套用到當下,得出了這個數字。然而在所有發達國家,出生率在這期間都自然而然地下降了。

"更重要的是:中國出生率的下降根本不是始於計劃生育時代。事實上,平均每家的孩子數早在(計劃生育政策開始)10年前的70年代就開始大幅下降。70年代初期,每名女性平均有6個孩子,而70年代末期僅有2.8個。"

China Kindergarten
圖片來源: STR/AFP/GettyImages

文章援引蔡勇的話稱,中國政府"晚婚晚育"的實用政策就足夠解決人口問題,而"施行殘酷的獨生子女政策後,每名女性的孩子數也只是略微進一步下降到90年代初期的2.5個"。蔡勇表示,在變富裕的社會,很多家庭本身就想少要孩子或者不要孩子。

"災難性社會影響"

"然而獨生子女政策帶來了災難性社會影響,社會學者蔡勇批評道。該政策侵犯了生育權;大量中國人作為獨生子女成長給社會帶來了長期的、目前還未知的後果;由於中國傳統文化重男輕女,很多女胎被打掉,這導致的結果是:中國目前新生兒的男女比例是116比100。"

文章表示,目前新出台的"單獨兩孩"政策也沒有解決這些弊病。而新政策帶來的年新生兒數量的上漲(從1600萬至近1700萬)卻掩蓋了另一個趨勢:很多中國夫婦根本就不想要孩子。北京一名30歲的男子說,要孩子"太累、太貴、對生活的改變太多了",因此他和老婆自願不要孩子。

"自由網路已死"

人權組織國際特赦組織周四(5月21日)在柏林為獲得本年度的"良心大使"中國藝術家艾未未和美國民謠歌手瓊‧貝茲頒獎,表彰兩人多年來在人權領域作出的貢獻。

Berlin Ambassador of Conscience Award 2015
柏林人民劇院新院長德爾康(右)手持艾未未照片,而艾未未本人被限制出境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J. Carstensen

對此,《柏林報》撰文稱,在周四頒獎禮時,公民社會活動人士舉起了 "打破審查高牆"的海報,而柏林人民劇院新院長德爾康(Chris Dercon)也在頒獎前的新聞發布會上,特別強調了網路对於藝術家以及活動家們的"角色轉變"。

"起初,它(網路)似乎是自由和言論自由的強大平台",文章援引德爾康說,而今恰恰相反。"對於網路的監視與控制幾乎是最嚴格的,網路已經成了新的監控工具。"這位人民劇院院長在談到艾未未時說,"他10年前對網路的希望和期待,如今已經不復存在"。

"在此,德爾康也談到了其他一些中國異議人士希望通過網路從監控和審查中解脫的問題,表示急需尋找能保障網路通訊安全的新途徑。"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