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班氣候會議落幕

2011年12月11日

德班氣候會議成為耗時最長的一次聯合國氣候保護會議。直到最後一刻,會議才擺脫徹底失敗的危險,與會各方達成了一份被稱作「德班平台」的協議文件。

https://p.dw.com/p/13Qhk
30小時的馬拉松談判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在經過30個小時的加時會議後,當地時間周日清晨6點,會議主持人宣佈與會的194個國家代表就「德班平台」達成了一致。

《京都議定書》進入"第二承諾期"

該文件的目標是在未來數十年中通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將全球氣溫升高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協議規劃2017年,最遲到2020年推出有約束性的國際公約,屆時不僅工業國家,門檻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也將承擔減排義務。

同時歐盟作出讓步,同意延長《京都議定書》的有效期,即所謂的"第二承諾期"。這一承諾期長度是5年還是8年,各國將在明年作出決定。由此會議不僅拯救了《京都議定書》,而且還就在數年內推出具有約束力的減排時間表達成了一致。

歐盟在整個會議期間沒有放棄要達成高水準結果的目標。歐盟氣候委員海德加德(Connie Hedegaard)堅持各國應接受有約束力的協定,她說:"要解決這樣一個巨大的全球性的問題,僅靠自願的方式是不夠的。"

風險與代價

在德班會議上,歐盟與貧窮的發展中國家和海島國家結成聯盟,得以貫徹了大部分共同要求。綠色和平組織的氣候專家凱澤爾(Martin Kaiser)儘管對會議的總體結果仍持懷疑態度,但他指出,中國、印度、巴西和南非這幾個新興國家表示願意加入氣候保護減排條約,這是十分積極的發展。但凱澤爾提醒人們,"致命的風險仍存在,這就是美國拒絕受到法律約束。"

儘管美國和中國首次同意了未來接受減排義務,這也被視為本次會議的一個成功,但這兩個國家點頭是有條件的。非政府組織樂施會(Oxfam)的氣候專家柯爾瓦奇格(Jan Kolwalzig)說:"對中國的讓步是,會議沒有確定將簽署的國際協議的具體形式;同時由於美國和中國的立場,德班會議未能就未來幾年如何提高全球減排目標得出積極的結果。"

資金問題懸而未決

在協助貧窮國家落實氣候保護措施的資金來源方面,會議也沒有進展。儘管如此,對於多年來陷入僵局的聯合國氣候談判來說,德班會議仍是一個突破,是朝著有約束力的全球性溫室氣體減排邁出的第一步。

但人們能否將地球升溫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仍是個未知數。科學家們警告,時間非常緊迫,因為氣候變化造成的極端天氣和災害出現的頻率正在快速提高,已超出了人們在5年前的預料。

作者:Helle Jeppesen 編譯:葉宣

責編:李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