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220509 Jugend Cannes Kritiker Euranet

2009年5月24日

從 5月13日開始至5月24日,32名德國和法國中學生在法國城市嘎納參加著名的嘎納國際電影節的評判。他們將作為電影評論家從與以往完全不同的角度去審視和發現電影。參與對"國際青年批評家獎"的評審工作。德法青年之家為這32名學生發出了邀請。

https://p.dw.com/p/Hvuc
嘎納電影節上的學生影評人圖片來源: junds2009

16歲的安德烈坐在電影院前,抓緊時間享受著陽光。電影馬上就要開演了。儘管電影院前的海灘陽光明媚,但是他卻在黑漆漆的電影院裡度過了一上午的時間。接下來上映的影片是伊朗導演沙拉姆‧阿裡迪執導的一部藝術片。該部電影無法與好萊塢的大片同日而語。安德烈的同學,貝內迪克和安托尼亞都認為,在這裡很難看到主流電影:

「戛納電影節實際上是一種藝術電影節,總之是以此為方向。本周我們所觀看的評審影片,全都是新導演的處女作或者是他們的第二部影片,不是主流電影。 」


年輕的中學生們坐在電影放映廳內,腿上都放著筆記型電腦和記事本。看得出他們是影評人而不是普通觀眾。現在他們已經知道,評判一部電影重要的是什麼。名叫雷娜的同學說:

「我想我最注重的是影片的畫面,因為這是我本人最感興趣的。當然,我也嘗試著盡可能從更為廣泛的角度就影片進行觀察。 」

像所有其他電影記者一樣,這些年輕人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將他們的印象做筆記。而他們的評語對年輕導演的職業前途卻起著重要的作用。這些年輕導演帶來了他們的首部影片參選。也正是通過這一評選活動,法國導演法蘭索瓦‧奧桑和墨西哥人岡薩雷斯 斯‧伊納裡被發掘出來。

這位電影節的組織者和電影專家對年輕的電影批評家們進行了輔導。無論是他們遇到什麼情況或者難題,都會及時得到幫助。

除此之外,學生們還獲得陪同前來的老師們的支持。例如陪同學生前來的法國教師德霍費爾就深知為什麼做一名優秀影評人並非容易。法國的一些學校開設了電影課供學生們選修。 他說:

「因為第一先決條件是不能跟著感覺走。不能以 "我喜歡"或者"我不喜歡"。作為評判標準。進行影評需要的是知識,是好奇心,不能僅限於喜歡某些類型的電影。這也意味著要提出問題,提出疑問,與他人討論。這是一個開始時靠自己,然後靠與其他人合作進行的工作。 」


到了晚上,年輕影評人則來到電影節主會場,去觀看那些被閃光燈包圍的明星們的風采,被豪華轎車所吸引,或者他們登上通往電影院的台階,觀看角逐金棕櫚獎的參賽影片。這是除了奧斯卡獎之外的最高電影獎項。男孩子們西服革履,打著領結,女孩子則穿著高跟鞋和晚禮服。他們也希望有一天能夠走上這裡的紅地毯。 一位年輕的女評委說:

「當我獲悉我將來嘎納參加電影節時,對我來說這已經是將要實現的一個目標。走上紅地毯也是我的一個夢想。 」

對於這些年輕的評委們來說,要實現這個夢想,關鍵是必須設法弄到一張門票。然而這並非容易。電影節期間,每場電影的入場券都十分搶手。

作者:Romy Strassenburg/李京慧

責編: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