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媒眼中的伊拉克戰爭

2013年3月20日

10年前,美國以薩達姆政權可能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由,發動了伊拉克戰爭。而這種說法到今天都沒有得到證實。戰爭給伊民眾帶來無盡苦難,而美國更是嘗到了「戰爭無勝者」的苦果。德國媒體對此又是怎樣看待的呢?

https://p.dw.com/p/1810l
GettyImages 57113400 Baghdad, IRAQ: FILES--IRAQ 3 YEAR ANNIVERSARY PACKAGE-- A statue of Iraqi President Saddam Hussein stands in front of the burning building of the Iraqi Olympic Committee 09 April 2003. US tanks and troops poured into the heart of Baghdad as the Iraqi leader's regime collapsed after a blistering three-week onslaught. On 20 March 2006 Iraq marks the third anniversary of the launch of the US-led invasion that toppled Saddam Hussein, a war that has plunged the country into a deadly insurgency despite a sweeping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AFP PHOTO/KARIM SAHIB (Photo credit should read KARIM SAHIB/AFP/Getty Images)
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 《法蘭克福匯報》本周二(3月20日)發表題為《完成任務?》(Mission erfüllt?)的評論文章,指出薩達姆雖然已經被推翻,但伊拉克戰爭的代價卻十分高昂。

作者在文章開始寫道:"這其實是一場美國自找的戰爭,憑借其軍事上的絕對優勢,迅速結束戰鬥。但是,如果和平的意義不僅僅是推翻薩達姆的話,美國並沒有贏得這種和平。他們為此完全沒有制定計劃。對於許多人來說,距今已有10年之久的伊拉克戰爭從動機、情況以及結果來看都是一次巨大的戰略失敗。"

文章隨後寫道:"這場戰爭的主要動機根本就是個錯誤:他們認為薩達姆統治下的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當時美國國務卿鮑威爾曾發出警告稱,美國作為佔領軍將持續'佔有'伊拉克,所以也必須為該國的繁榮和穩定負責。很快的,他的警言就消失在速勝的喜悅以及狂妄自大的情緒之中。軍事上的勝利之後接踵而來的是在戰後重建過程中的一系列錯誤抉擇,以及人們之前沒有想到過的在'重建社會'方面的無能。而這一切所導致的後果需要由伊拉克人和美國人來承擔。"

An einem zerstörten Lastwagen fahren am 4.4.2003 bei Al Aziziyan 40 Kilometer südlich von Bagdad US-Marines vorbei. Die Marines kämpfen sich in Richtung auf die irakische Hauptstadt vor. Die alliierten Truppen rund um Bagdad haben am 6..4. ihre Luftangriffe auf das Umland wieder aufgenommen. dpa-Korrespondenten vor Ort melden heftige Detonationen im Süden und Südwesten der Stadt. In dieser Richtung liegt auch der internationale Flughafen. Er ist nach Medienberichten weiterhin umkämpft. Wie CNN berichtet, sind US- Verbände zum zweiten Mal innerhalb von 24 Stunden auf das Stadtgebiet von Bagdad vorgerückt.
美國人打完了「勝仗」後,在重建方面毫無建樹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Fotoreport

作者在文章中回顧了戰爭開始的背景,指出:"布希政府對那次'行動'如此信心滿滿。甚至不惜付出讓西方社會分裂,產生內部對抗的代價,也不顧親密盟友對此次行動在國際法上的正當性的顧慮,更不管美國的形象受損。歐巴馬總統如今對軍事幹預的懷疑態度,也來自於這種道德信譽的損害,當然還包括美國經濟實力的消耗殆盡。這個國家其實已經基本上忘記了伊拉克的存在。"

贏家是伊朗

柏林《日報》於伊拉克戰爭10周年紀念日當天發表了名為《政治上的贏家是伊朗》(Der politische Sieger heißt Iran)的評論。文章於開頭寫道:"從軍事上說,美國人認為伊拉克戰爭是成功的。薩達姆的軍隊26天後就被全線擊潰。但對於華盛頓來說,試圖達成這場伊拉克冒險行動的第二個預定目標,也就是政治目標的過程卻是一場災難。"

評論隨後認為:"最能夠從這場戰爭中受益的就是伊朗。美國人很友好地消滅了伊朗的最大敵人。而德黑蘭政府隨後成功的保證了一個對伊朗持友好態度的巴格達政府上台,而且維持下來。……現在,憑借著'德黑蘭-巴格達-大馬士革軸心'伊朗在過去十年中所不斷獲得的影響力早就超出了伊拉克,而延展至貝魯特的黎巴嫩真主黨。地區大國伊朗的崛起以及附近海灣國家對此做出的反應在很多地方已經以遜尼派和什葉派之間爆發宗教衝突的形式顯現。而這如今已嚴重威脅到該地區的穩定。"

這篇評論文章隨後寫道:"美國在軍事上勝利了,而政治上的贏家是伊朗,經濟上的贏家是土耳其。土耳其2003年拒絕成為美國出兵伊拉克的根據地。而現在,該國正收獲這一決定帶來的碩果。對於土耳其來說,伊拉克是繼德國之後的第二大出口產品目的地。僅去年一年,該國就向其鄰國伊拉克提供了價值108億美金的'土耳其製造'產品。土耳其的建築工程公司也拿到了價值35億美金的訂單。"

Iraqi policemen examine the remains of a car bomb in Baghdad's Sadr City March 19, 2013. A series of coordinated car bombs and blasts hit Shi'ite districts across Baghdad and south of the Iraqi capital on Tuesday, killing at least 25 people on the tenth anniversary of the U.S.-led invasion. REUTERS/Qahtan al-Sudani (IRAQ - Tags: CONFLICT CIVIL UNREST CRIME LAW)
爆炸襲擊事件仍然是伊拉克人時常需要面對的圖片來源: Reuters

《日報》的評論文章稱:"所以說,無法通過外國軍隊的介入給阿拉伯世界的權力格局帶來持久的改變。這種改變只能從內部開始,而這本身就是一個困難重重的過程。我們從過去兩年阿拉伯世界的巨變中就能體會到這一點。"

文章在結尾總結稱:"伊拉克戰爭的爆發可能把阿拉伯世界這種內部的變革推遲了好幾年。因為,阿拉伯國家的獨裁者們可以簡單的憑借一句'你們想像伊拉克一樣嗎?'來給民主活動抹黑。因為,伊拉克方方面面的情況都是阿拉伯人自己所不想經歷的:一個被外國勢力介入,社會分崩對立的國家及其精神倍受摧殘的人民。但不是由於伊拉克戰爭的存在,而是儘管其存在,阿拉伯世界10年後還是開始了變革-混亂、動蕩、結果未知,但這次卻是自發。"

摘編:任琛

責編:石濤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