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報談鄧小平 瑞報談中國石油變遷

本文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8月20日

今年8月22日,是被稱為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前中國領導人鄧小平誕辰100周年紀念。「法蘭克福匯報」發表一篇題為「穩定壓倒一切」的文章,談到中國官方媒體一個時期以來對鄧小平的大量宣傳。「新蘇黎世報」則探討了中國石油需求的出路。

https://p.dw.com/p/5Sqq

法蘭克福匯報的文章指出:

25年前,鄧小平將改革開放政策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座右銘,現在,中國已然崛起,成為受到青睞的經濟強國和國際政治的積極參與者。尤其是中、老年中國人知道,鄧小平對中國和他們本人具有何種意義。所有經歷過文化大革命的人都會以感激的心情想起,是鄧小平使中國重新回到了正軌。不過,也有一個不能輕視的群體,他們因1989年六四事件而從未原諒過鄧小平。而現在的年輕人則是隨著25年前啟動的改革政策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所認識的只是鄧小平式的社會主義。這一代人成長於一個有著新的個人自由的消費社會,文革和人民公社之於他們都是陌生的東西。而對六四,他們只知道官方提供的說法。

「法蘭克福匯報」的文章最後指出:

中共慶祝鄧小平生日之際,同時也是在慶祝自己,尤其是慶祝多年來的經濟成就。然而,在回憶鄧小平的時候,人們不僅會問,下一位有著遠見卓識和勇氣的領袖何在?現在的領導人還在執行鄧小平的遺囑,但是,誰將最終脫穎而出,走出他的身影?

國際市場上原油價格持續上漲,原因之一是來自中國的巨大需求。而同時,居高不下的原油價格又使中國擔心其經濟遭受影響。為確保原油供應,中國政府將在開發新來源和運輸渠道,以及擴大戰略儲備等三方面作出努力。瑞士出版的「新蘇黎世報」寫道:

去年,中國取代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2大原油進口國。而一直到1993年,中國不僅石油自給,而且還能部分出口。從那以來,情況日益嚴重。其原因,一方面是自產量持續減少,另一方面是經濟的現代化和一個迅速擴大的中產階層帶來的巨大需求。去年,中國進口原油9100萬噸,相當於國內需求量的37%。而今年,進口量將達到1億1000萬噸。據劍橋能源研究協會提供的數字,2000至2003年,全球對原油需求增長的40%歸因於中國。新近以來的油價高漲和國際原油市場的不穩定使中國更意識到自己對外來石油供應的依賴程度。官方預測,中國對海外原油的依賴程度2010年將是 46%,而到2020年將更增加至56%。

第一是擴大國內石油開采。專家們相信,中國對南中國海提出主權要求就與在那裡開發石油資源有關。此外,原定主要產區大慶未來7年每年減少7%開采量的政策也已被放棄,而代之以盡量開采。第二是擴大進口國數量。此項戰略旨在確保和增加國際市場上的來源。簽訂供應合同或參與開發的涵蓋了從俄羅斯、中亞的亞塞拜然和哈薩克斯坦,經東南亞的印尼和緬甸,中東的伊朗和安曼,南美的委內瑞拉,一直到非洲的利比亞和蘇丹的廣袤區域。這個名單可以解釋,為什麼中國在聯合國安理會在討論有關伊拉克和蘇丹問題時均採取一種非常謹慎的態度。第三是建立原油戰略儲備。至2005年底,中國就將在山東、遼寧和廣東等地建起大型原油戰略儲備庫,所儲原油相當於35天的進口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