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3月2日

為「我看德國」專欄,曾經在德國當訪問學者的「歐迪民」來稿談他對德國的印象。他覺得德國很美,德國人也很友好,但德國人對中國的看法近於古老。

https://p.dw.com/p/4jAm
古老的不來梅市政廳圖片來源: AP

德國有如人間天堂般的自然風光和濃郁而極富特色的人文景觀。作為工業革命的發源地之一,德國決不僅僅有高樓大廈和現代化企業,更多的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築、遺跡。與四大文明古國相比,德國的文明史不能說長。但是德國人異常重視人文景觀的保護,幾乎所有的城市都有特意保護的老城區。同時,德國人的環境保護意識可以說是世界上首屈一指。城市中看不到裸露的土地,鄉下也盡是牧場或葡萄園。遠遠望去,滿眼綠色,遠處點綴著白牆紅頂的房屋、古老的城堡遺址和高高的鐘樓,耳邊不禁回響起貝多芬的>。德國的美麗風景和人文景觀簡直一言難盡。

瞭解了德國人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以及德國的社會。經濟越是發達,生活節奏似乎就越快。但在德國這種感受卻不深,那裡的人們似乎盡情地享受著生活。另一方面,德國的經濟和人們的生活似乎缺乏足夠的活力。德國人辦事認真,尤其強調秩序。但是他們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刻板,有時也具有靈活性。例如,不來梅大學的學生和教職工在同一食堂就餐,他們的飯票是不同的,同樣的飯菜教職工的要貴些。德國的職工都自覺地用教職工飯票。而許多外國人(象中國的公派人員)雖然不是學生身份,由於囊中羞澀都購買學生飯票。德國人對此並無什麼不滿。西方的飲食對大多數中國人是一種考驗。有些人如果不吃米飯就不知道該吃什麼。我自己倒是能夠適應,在德國一年基本上是麵包、奶油、乳酪、水果等,蔬菜較少吃。至於牛奶、咖啡等更是家常便飯。

促進了中德人民之間的溝通。這麼說並非自誇。德國人心目中的中國依然是相當貧窮落後的。這主要來自官方的片面報導和其它一些不公正的訊息來源。德國人絕大多數在表面上對外國人是禮貌的,但不排除有些人骨子裡的歧視。在德國期間,我曾經看到德國的電視台對中國的報導,一次是關於工業,畫面上大同煤礦上黑黑的蒸汽機車足足給了一分鐘多的時間。另一次是北京亞運會期間市政府強迫懷柔郊區公路兩旁的民居朝向公路的一面牆都刷成白色。還有一次是台灣關於1989年事件的電影,畫面上的大兵在北京的胡同裡橫沖直闖,孩子們四散奔逃。

在與普通德國老百姓的聊天中發現,一些德國人心目中的中國人似乎還留著辮子、女人裹著腳。在不萊梅火車站旁有一個海外博物館,裡面有中國館和日本館。在中國館裡,關於中國的宗教、古董、瓷器、戲曲、樂器、農具、鴉片戰爭、煙槍、錢幣、三寸金蓮、死囚、慈禧照片、清朝高官的葬禮場面、毛澤東揮手的塑像照片、農民學毛選的宣傳畫、中醫等內容很多,但大多數是清朝的東西。難怪德國人對中國的印象如此陰暗。在日本館,看到日本的民俗、日本刀、中日甲午戰爭接受中國投降儀式的畫、中日旅順口之戰的畫。看過後有一種想砸爛日本館的沖動。去德國時,我帶去了不少中國的明信片、幻燈片、剪紙、畫冊、司南等工藝品,都分發完了。我覺得有義務讓更多的外國人瞭解真實的中國。

得到了實踐的機會。在不來梅大學材料物理和結構研究所,具有電鏡、熱分析儀、X射線衍射儀、組合真空設備、真空電弧爐等比較齊全的設備。這些設備並不是世界上最先進的,但能夠親手操作。每個工作人員有兩把鑰匙,一個是辦公室的,所有的辦公室都能開;另一個是實驗室的,所有的實驗室都能開。只要設備空閒,隨便做什麼實驗。我的研究工作都由自己動手完成,並且要定期在教授的研究小組介紹結果。這使我得到了極大的鍛煉。另外,是在不來梅大學首次接觸了Internet,當時的感覺簡直是找到了新大陸。可以說,是德國之行使我趕上了計算機和網路的世界潮流。

總之,德國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將對我今後的工作和生活產生很大影響。

歐迪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