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精神病院雇傭「狗醫生」

Marcus Schwandner2008年2月17日

有的時候,心理病醫生和患者溝通不起來,搭不上話,因此,德國萊比錫青少年精神病院的醫生也「僱用」不同尋常的助手——狗。兩條腿的醫生做不到的,四條腿的狗卻能做到:和患者打成一片。而且,它們還可以幫助醫生診斷,因為它們對不同的心理障礙反應不一。

https://p.dw.com/p/D8lV
小狗也能當大夫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

19歲的卡琳患的是飲食障礙,她要麼什麼都不吃,要麼狼吞虎嚥地暴吃,而且情緒極不穩定,剛才還興高采烈的,轉眼就可能怒氣沖天。她的童年並不幸福:母親酗酒,情緒變幻無常,好的時候一切圓滿,壞的時候要麼動手打人,要麼大吵大鬧。8周前,卡琳住進萊比錫青少年精神病院。

該院的普羅特曼(Dr. Anke Prothmann)博士知道動物對青少年很有幫助。她說:「誰如果曾經經歷過很不好的事情,曾被虐待、或者被性強暴,他就很難向人掏心,但他對動物不會有戒心,因為一般來說這些動物是不會傷他的,用不著害怕。因此,在和患者建立關係時,在治療過程當中,這樣一支動物都可以幫我很大的忙。有個動物作伴,對青少年來說是很自然的事。那麼在治療的時候如果有個動物在旁邊,他們就不會有那麼強的治病的感覺了。」

患者卡琳說:「我自己都覺得吃驚,小狗確實幫了我忙。接受狗犬療法後,我感覺極好,真的可以做到不再胡思亂想。如果有感覺不好的時候,和狗玩玩,真的可以讓腦子安靜下來。」

卡琳的情況很典型。和沒有接受狗犬療法的青少年相比,接受狗犬療法的患者,治療後都感覺更健康、更有幹勁、更心滿意足、膽怯感更小、更願意和人接觸,這是萊比錫大學進行的一項比較研究得出的結論。然而,「狗醫生」的能力還不止於此,它們也能幫助「人醫生」診斷。

研究人員根據所患障礙,將青少年患者分成膽怯症、自閉症、厭食症、暴食嘔吐症等四組,每組10人。觀察表明,狗對這四種病症的反應明顯不同。普羅特曼介紹說: 「狗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進行診斷。特別是有些青少年,你很難和他們溝通,有的時候你都很難接近他們。這時候狗的作用就很大。」

醫生們觀察到的情況,有時都令他們大吃一驚,比如患有膽怯症的青少年就一點兒都不怕狗,令人驚異。普羅特曼說:「我們觀察到,青少年和狗在一起無拘無束,對狗表現出極大的關心,不斷撫摸狗。我們從其它學術研究瞭解到,撫摸動物有助於降低血壓,有助於心跳變得正常,使人達到一種放鬆狀態。那麼對患有膽怯症的青少年來說,放鬆的感覺很好。」

狗犬療法對青少年有幫助,但並不是每一隻狗都可以做「助理醫生」的。它們在「行醫」前,必須接受性格測試。生物學家多佩爾斯泰因(Kerstin Doppelstein)介紹說: 「我們拿不同的日常情況來測試狗的性格,比如說眼前盡是動的東西、晃來晃去充滿誘惑的玩具、或者是長跑的人、騎自行車的人緊貼著狗擦身而過……。那麼多的刺激,每隻狗早晚都會發慌的。那麼問題是,它能堅持多長時間?更重要的是,它發慌的時候是什麼反應。」

這位生物學家對狗進行了性格分類:互動型、反應型、拘束型。互動型的狗主動找人玩,逗人玩的花樣也多,可以很好地應對緊張情況,適合做助理;反應型的狗沒那麼主動,但也喜歡和人玩,讓玩什麼玩什麼,不怕煩,也適合做助理;但拘束型的狗就不適合,因為這種狗更願意和主人或者和醫生呆在一起,承受壓力的能力不強。畢竟,治病的時候,這些「狗助理」必須要有「遇事不慌」的能力。多佩爾斯泰因介紹說:「有些患者有點兒楞頭楞腦的,不讓狗有一段熟悉的時間,一進門就撲過來和狗親熱。」

對卡琳來說,醫院的這只拉不拉多狗特別重要。卡琳還沒有完全治好,不久她將暫時出院幾個星期,完成她的職業培訓,然後再回到醫院繼續接受治療。她表示:「我病的時間太長了,所以醫生和我說好,分階段進行治療,把心裡的症結都給解決了,徹底恢復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