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無家可歸者的報紙

Beatrice Warken2015年6月4日

九十年代,德國出現了第一批由無家可歸者出版發行的報紙。當時網際網路還沒有對出版業構成任何威脅,所以這些報紙基本沒有生存危機,發行數量一直較為穩定。其中在漢堡和柏林發行的兩份報紙尤為成功。

https://p.dw.com/p/1FZxV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網際網路的興起對紙媒出版業構成了越來越大的挑戰:發行數量逐年下降,越來越多的員工遭到解聘。但是慕尼黑出版的BISS報和柏林出版的Hinz&Kunzt報卻似乎絲毫沒有受到影響。兩份報紙都在2013年慶祝了誕生20周年,也都是德國規模最大的街頭報刊,即俗稱的所謂無家可歸者報刊。BISS自稱每月發行38000份,而Hinz&Kunzt的發行量則為68000份。這兩份報紙都是以1991年誕生於英國的《The Big Issue》為樣板創辦的。創辦這些報紙的初衷都一樣,也就是為無家可歸者提供一個自食其力不再乞討的機會,讓他們接觸社會,找回自信,並受到尊重。對於《Hinz&Kunzt》報建報20周年,這家报社的嘉布瑞爾‧科赫認為這並不是一個值得慶祝的事情。

Obdachlosenzeitung im Kommen
無家可歸者在兜售自辦的報紙圖片來源: AP

"在某種程度上,這是一個令人傷感的慶典,因為我們這些無家可歸者依然存在。消極的看,今天的情況要比我們20年前開始辦報時還要糟糕。今天流落街頭需要救助的人更多了,不僅是在漢堡,全德甚至整個歐洲的情況可能都這樣。

科赫形容建報20周年慶典是一個令人"悲哀"的事實。因為無家可歸者所辦的報紙能夠存在20年,恰恰說明無家流落街頭風餐露宿的人群還依然存在。目前,德國大約有三十家無家可歸者自辦自銷的報紙。慕尼黑的《BISS》報售價2.20歐元,售價的一半歸賣報者所有。銷售數量達到一定水準後,賣報者還有可能獲得一份半職甚至全職的工作。柏林的《Hinz&Kunzt》報社也創造了一些固定工作崗位,幾名過去賣報的無家可歸者已經成了營銷部的員工。不過這些報刊的文章現在已經全部由專業記者提供。而《BISS》則會預留四個版面專供所謂的"寫作工作坊"發表文章之用。《BISS》報社的西爾德加特‧丹寧格表示,這一舉措對無家可歸者來說很有意義:

Obdachlosenzeitung Motz Verkäufer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曾經有位心理醫生對我們說過,寫作工作坊對有些人來說簡直可以替代醫生。因為他可以寫出心裡話,可以傾訴自己的事情。"

寫作工作坊是一種學習班,參加者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怎樣寫文章。同樣,BISS也每周辦一次寫作學習班。由一名女記者審閱學員們寫的稿件,給他們提出修改建議。按照報社負責人的話說,"這些文章只反映作者的個人觀點,並不代表編輯部的立場。"文章所反映的都是無家可歸者的日常生活。有些是真人真事的再現,有些則是折射作者心態感受的虛構故事。

同九十年代創辦期相比,今天的無家可歸者報刊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埃爾福特專科大學的社會工作學教授羅納德‧魯茨(Ronald Lutz)表示:"最初,這些報紙基本上都是由無家可歸者主辦的,個別情況下會有一些社會工作者或者義工提供輔導。現在真正參與編輯工作的無家可歸者越來越來少。我對此感到有些遺憾。出現這種變化的原因當然是這些報刊面臨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只有那些做得專業的報紙,才會有好的銷量。"

報紙售價的一半歸賣報者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無論是在德國,還是其他國家,很多人都在考慮通過網路銷售無家可歸者報刊的可能性。但《Hinz&Kunzt》報的科赫對此並不看好。

"我們並不想放棄在街頭銷售報紙,因為我們希望賣報者能用實實在在的報紙吸引讀者。網路版是做不到這一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