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政要再次提出取消對華發展援助

多馬2007年7月27日

人們一直在討論,有著兩位數經濟增長率的中國,還是不是發展中國家。統計數據也表明,2007到2008年,中國的出口將以每年百分之二十的速度增長。到了2008年,中國很可能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的第一大出口國。因此,德國主要政黨領導人紛紛提出,取消對中國的發展援助。

https://p.dw.com/p/BMp6
近年的德國對華援助重點是環保技術圖片來源: AP

「對華發展援助政策應該受到檢討」

「我們現在已經沒有任何理由在對中國進行發展援助。」 布呂德勒,自民黨議會黨團副主席,在7月27日的《圖片報》發表了他對德國對華經濟援助項目的反對。他認為中國已經是一個非常成功的高科技國家,而不再是發展中國家。基民盟聯邦議會黨團副主席博斯巴赫也要求政府評估是否要繼續對中國進行發展援助投資。

不同黨派的德國政要同時發言要求政府取消對華發展援助,主要原因是7月26日德國工商大會發表的統計數據顯示,估計到2008年,中國的出口額將達到11220億歐元,而德國到時的預計出口額將是10940億歐元,中國從而有可能取代德國,這個正在給中國提供「發展援助」的國家,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他們提出取消對華援助的主要理由是,中國經濟增長迅速,已經不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因此也就不再需要德國的「發展援助」。

「德國的對華投資首先體現的是德國的利益」

德國政府發言人托馬斯‧史泰戈對政要「應停止對華發展援助」的提議回應道:「中國並沒有得到德國的發展援助。」 中德兩國之間一直進行著的是非常成功的「經濟合作」,合作領域主要集中在環保方面,尤其是可更新能源與節能方面的項目。

聯邦援助與發展部部長維喬雷克措伊爾女士也針對停止援助的發言,在7月27日以政府公報的形勢發表意見。公報中首先強調,德國對中國的發展援助已經不是簡單的無償投入,德國的對華投資首先體現的是德國的利益:「德國與中國政府正在進行策略性的合作,目標是解決具有全球性意義的問題。」她在公報中表示,中德之間的合作尤其體現在氣候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問題,因為中國對全球氣候變化方有很重要的影響。「沒有中國的參與,全球環境保護就沒法進行。」因此,維喬雷克措伊爾認為要求停止對華發展援助是「短視和錯誤的」。公報中還寫到,對華的發展援助已經不再是「幫助中國發展經濟」,「消除貧窮,是中國人自己的任務。在過去的幾年裡,我們對中國的發展援助重點已經轉移到環境保護和幫助中國建設法治國家上面來了。」

「發展援助」項目的實施

德國的對華發展援助一般是通過聯邦援助與發展部制定政策,劃定投資計劃,然後由政府下屬的國有企業來執行。成立於1975年的德國技術合作公司(GTZ)就是其中的一個企業,它主要執行德國對全球發展援助的技術發展援助部分。德國技術合作公司的安德雅‧漢恩女士在接受德國之聲記者採訪時介紹了目前該部門與中國的合作:「我們對華的工作重點主要集中在法律咨詢,環保咨詢,和經濟結構建設咨詢方面。」 漢恩女士介紹說,目前由技術合作公司負責的在華項目有26個,涉及一億歐元的投資項目。不過這些錢主要集中在能源和環保方面。漢恩女士舉例介紹了目前正在進行中的幾個項目:「我們有一個項目是研究,怎麼樣幫助中國人建造更節省能源的住房;另一個項目是對中國西部的森林保護提供技術支持;還有,我們也在通過援助項目幫助沒有受到正規教育的失業青年,以及婦女接受職業教育,使他們能夠在經濟上獨立。」

該公司目前的環境項目負責人在接受德國之聲中文廣播記者採訪時說,在環境保護方面對中國的援助非常重要:「中國經濟雖然發展迅速,但是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還有很多人生活在貧困之中。我們的任務應該是在政府決策中維持對中國的援助。在環保領域,德國有著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我認為,在這些領域繼續對中國提供援助是絕對有意義的。說個大話,我們甚至可以幫助全球免受環境災難。」

中國是德國政府對外無償援助的最大受援國

停止對華發展援助的聲音已經不是第一次在德國政界出現。從2006年2月開始,不同黨派的政要已經數次提出相似的提議。這些提議的提出,也都是基於中國經濟在過去二十多年的迅速發展。不過,雖然中國近年總體的經濟發展迅速,增長率經常達到兩位數,不過到目前為止,仍有2600萬中國人仍然生活於「絕對貧困」的狀態下。中國的人均收入只是德國人的6%。

1982年10月13日,中德兩國政府簽署了技術合作總協定,德國政府開始對華提供無償援助。截止2006年7月,德國政府共向中國提供無償援助7.74億歐元,其中技術合作資金5.56億歐元,人員培訓8500萬歐元,提供緊急救災援款4250萬歐元,為山東省沂蒙山區11個縣提供「營養保障」糧援資金9100萬歐元。 中國是德國政府對外無償援助的最大受援國。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