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擔任輪值主席 歐盟如何調整對華關係?

崔牧
2020年6月30日

7月1日,德國就要接任歐盟輪值主席國。按照原有的計劃,6個月的任期內,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構建歐盟內部統一的對華政策。而現在,新冠疫情已經導致萊比錫歐中峰會推遲,歐盟對華關係的基調也似乎變成了被動地「求穩」。

https://p.dw.com/p/3eYbM
China Peking - Angela Merkel bei treffen mit Xi Jinping
2018年5月梅克爾訪問北京資料照片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Images/J. Lee

(德國之聲中文網) "新冠疫情確實讓外交議題變成了次要事件。"歐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德國經濟學家格羅斯(Daniel Gros)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對於普通歐洲人而言,現在最關心的議題是"防疫限制接下來會有哪些變化?經濟形勢怎麼樣?我的工作崗位是否有危險?"

根據格羅斯所掌握的情況,在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歐盟的核心任務都會是數千億歐元規模的經濟救助計劃。"中國議題不僅僅在歐洲普通人眼裡不再那麼重要,即便在歐盟高層領導的腦中也只能排在靠後的位置。"

Sebastian Heilmann MERICS
中國問題專家韓博天圖片來源: MERICS/Marco Urban

如何降低依賴性?

但是,"排名靠後"並不意味著歐盟對華政策就不再具有重要性。作為地位正在快速上升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即便在新冠疫情結束後,中國仍將是歐洲所無法迴避的政治經濟對手與夥伴,也依然將和歐洲民眾所關心的"經濟形勢"、"工作崗位"息息相關。特裡爾大學的著名中國問題專家韓博天教授(Sebastian Heilmann)就對德國之聲表示,當前的疫情讓歐洲人既失去了對美國的信任,也急劇增加了對中國人的狐疑。"歐洲一直說要自力更生,現在的情形則讓我們不得不依靠自己。歐洲現在意識到,必須盡快改變自己的經濟模式,尤其是需要轉變出口導向型經濟,更多側重於內需。"

疫情爆發幾個月以來,歐洲各界一直在討論醫療關鍵產業對中國供應鏈的過度依賴,德國衞生部長施潘(Jens Spahn)已經多次表示,今後歐洲必須擁有足夠的口罩、藥品等重要防疫物資的產能。除了醫療領域,包括汽車產業等眾多歐洲支柱經濟行業都對中國市場及供應鏈有著不小的依賴性,中東歐、南歐不少國家也積極參與中國的"一帶一路"項目,吸納了大量來自中國的資金。去年年底,在德國是否排除華為參與5G建設的辯論中,中國駐德大使吳懇強調中方"不會袖手旁觀",並提到德國車企在中國市場的巨大銷售額。該表態被外界認為是北京方面利用德國汽車產業的對華依賴性而向德國政界發出的威脅。

中國問題專家韓博天指出,在這種情形下,歐洲人尋求自立,短期必然會損失一些經濟利益。"現在的關鍵問題就是,我們歐洲人到底願不願意為了減少對中國或者對美國的依賴性而蒙受一些損失?目前,不論是歐盟方面還是即將接任輪值主席國的德國,都還沒就這個問題做出抉擇。"

Deutschland Bonn | Interview | Dr Andreas Fulda
德國政治學者傅洛達圖片來源: A. Fulda

經濟利益導向?價值觀導向?

長年研究對華政策的德國政治學者、英國諾丁漢大學亞洲研究所研究員傅洛達(Andreas Fulda)則要求德國以及歐盟盡快做出抉擇。他在不久前發起了網路請願,要求德國改變其"重貿易,輕人權"之經濟利益導向的對華政策,並在歐盟層面發揮表率作用,制訂價值觀導向的對華政策。他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批評德國的對華政策制訂已經被德國經濟界利益集團所捆綁,認為德國政府正以不加區分的貿易政策在事實上支持中國日趨專制的政治體制。他認為,過去數十年德國所奉行的"以貿易促轉變"對華政策已經宣告失敗,因為伴隨著中國經濟崛起的並非是政治自由化與民主化,"恰恰相反,中國的一黨專政體制卻擁有了更強大的經濟實力和更具威脅性的軍事力量。"傅洛達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呼籲德國普通民眾"必須認真思考這些問題"。

德國《商報》更是在6月23日刊發社論指出"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德國社會的經濟富足都是與專制超級大國中國的崛起不可分割的",社論作者十分直白地問道:"德國是否願意為了自己的政治可信度而部分犧牲德國社會的經濟富足?"

Belgien EU Daniel Gros Pressekonferenz in Brüssel
歐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格羅斯圖片來源: DW/B. Riegert

不過,在經濟學家格羅斯的眼中,不論是以往的"以貿易促轉變",還是當前熱議的"價值觀導向型對華政策",都是歐洲人的一廂情願。"我們究竟是否應該把貿易政策當作政治施壓的工具?沒有人可以阻止我們說:'中國發生的很多事情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但是我們難以靠這樣的姿態去構建對華關係。許多理論派人士都忘記了一點:不少東西是我們歐洲人所無法改變的。"

格羅斯認為,如果歐盟真想讓中國人或者其他國家重視其意見,首先應該團結一致"做好自己的功課",其中包括整合歐洲各國的高科技研發力量、打造歐洲自己的網路安全機制等。"光靠歐盟各國外長發表聲明是無法貫徹真正的外交政策的。沒有實質的措施在手,哪怕各成員國外長能夠達成一致立場也是沒用的。"

沒有遠慮 全賴近憂?

格羅斯還強調,不必太過擔心緊密的經貿關係會導致歐洲對中國過度依賴,因為"貿易總是雙向的,依賴也會是雙向的"。

特裡爾大學的韓博天也有類似的觀點。他指出,尤其是在新冠疫情爆發、中美關係進一步緊張後,北京其實非常重視中歐關係,竭力避免美歐聯手對付中國的局面出現。韓博天認為,北京很有可能因此在某些議題上向歐盟、尤其是向德國做出讓步,歐洲固然可以在短期內利用這一點,在投資協議等棘手問題上獲得更有利地位。"但這只是短期的。長遠來看,歐中之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政治分歧,因此在基本價值觀領域的摩擦今後只會多而不會少。"

至於德國是否有能力在接下來6個月時間內對歐中關係做出轉變,韓博天略顯悲觀。他對德國之聲表示,歐洲對華政策面臨著經濟利益與價值觀之間的糾結,而柏林本來就一直是糾結的中心;新冠疫情對經濟的衝擊,更是促使德國以更保守的姿態來對待歐中關係。"許多人都期待柏林能夠目光長遠地調整歐中關係,但是鑑於當前窘迫的經濟形勢----中國人也會利用這一點----德國擔任歐盟輪值主席期間將會更為被動地處理這個問題,在對華關係上盡可能求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