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250110 UN Deutschland

2010年1月25日

對於聯合國安理會增設一個常任理事國席位,德國政府到底有著什麼樣的計劃呢?和現政府不同,柏林方面曾經有過更為明確的立場。

https://p.dw.com/p/Lfzr
去年8月,前外長根舍訪問德國之聲圖片來源: DW

若是反復解讀德國外交部的相關文件,不難發現對於德國外交政策來說,安理會是"國際安全秩序的核心部分"。同時,對於聯合國最高決策機構的改革,也是德國外交政策自兩德統一後最重要的目標之一。在1991年,漢斯-迪特裡希‧根舍(Hans-Dietrich Genscher)首次作為統一後的德國外長在紐約的聯合國大會上講話時,一條新的德國之路就展現了出來, "統一的德國已準備好並將永遠捍衛自由和民主、人權和人性尊嚴。我們希望能夠作為歐洲的德國來迎接世界所面臨的全球挑戰。世上的每個人都應瞭解:每個人都有我們在身邊。"

繼根舍之後出任外長的克勞斯‧金克爾(Klaus Kinkel),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時更是脫下了外交的包裝,積極明確的要為德國爭取到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一席, "安理會如今呈現的仍然是二戰剛結束時的世界,而沒有呈現出如今日本和統一德國的發展的意義。我在這裡感謝所有贊成德國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成員國。"

德國和日本是否能夠成為除了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和中國以外,在安理會中具有否決權的國家?德國的夥伴和盟友,比如法國和義大利,對此的反應要麼是同美國一樣的"莞爾一笑"或者就是粗暴的拒絕。這一議題在1998年紅綠政府執政後又得到了新的推動,社會民主黨(SPD)和綠黨(Grüne)在結成聯盟的協議中就表明,要為歐盟在聯合國安理會中爭得一個常任席位。 但德國面臨的是現實政治。總理格哈德‧施羅德(Gerhard Schröder)過度自信的要求聯邦德國得到一個常任席位,儘管每個人都批評說德國還無法勝任這個位置,但他對這樣的說法置之不理, "總是持有如此論調的人們是錯誤的。我們是聯合國第三大會費出資國,也是第二大部隊派遣國,還需要承擔什麼更多的責任嗎?"

UN Sicherheitsrat
正在開會的聯合國安理會圖片來源: Samir Huseinovic

施羅德多次反復提到說,許多亞洲和非洲的國家都希望德國成為常任理事國,從而使聯合國的最高委員會更加公正有效: "這是人們對於德國更強大更現代化的期望,因此我們也應該對此做出反應。"

而當時的副總理約施卡‧菲舍爾(Joschka Fischer),也是第一任出自綠黨的外交部長甚至還出人意料的在施羅德的說法後補充道:"我們是最重要的會費繳納國之一,這就證明了德國憑借其自身的份量,再加上其民主的地位以及對於歐洲的意義,能夠通過安理會為世界的未來作出更加重大的貢獻。"

在2007年9月,作為大聯盟政府的聯邦總理安吉拉‧梅克爾又再次提到了成為常任理事國的願望,但是她有著自己的方式,那就是用外交以及十分溫和的說法。梅克爾吸引聯合國大會方式的是表示,德國已準備好"承擔更多的責任"。並且如今基民盟和基社盟已不再同社會民主黨一起,而是同自由民主黨,這個在施羅德時期的反對黨,一起為歐盟在聯合國安理會中爭取常任理事的席位。

作者:Sandra Petersmann /月洋

責編:樂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