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專家談外國參股中國的銀行

德國之聲 一通2005年6月18日

美國第二大銀行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 Corp.)已同意出資25億美元購買中國建設銀行9%的股份,雙方6月17日在北京正式簽署協議。德國之聲記者就中國的銀行著力吸收外資對此間專家學者進行了一些採訪。

https://p.dw.com/p/6nVP
建設銀行將不再是純中國屬性圖片來源: AP

美國銀行還將致力在未來五年半裡,考慮將它在中建銀行的股份增至19.9%。在中國四大國有銀行面臨海外上市,而其上市計劃又因為曝出腐敗醜聞一再推遲的背景下,美國銀行此舉引起中國乃至海外金融界的密切關注。請聽本台中文部記者一通發來的新聞追蹤:

本來,外國銀行進入中國的銀行參股,並不新鮮。在美國銀行參股建行之前,已經有多家國外或香港的銀行通過參股,介入中國的交通銀行和一些地方銀行。但此次美國銀行的舉動不僅規模很大,而且把矛頭直指問題重重的四大中國國有銀行當中的老二。

德國杜伊斯堡大學東亞經濟系教授多麗斯.菲舍爾分析外國與中國兩個方面的動機說:「我想外國銀行所矚目的目前是中國的銀行在財力上非常薄弱。中國政府在中期計劃上力圖使得國有銀行能夠在一個比較健康的基礎上復興,克服壞賬和不斷出現的腐敗,但這樣的努力歸於失敗。現在,顯然中國的領導層已經認識到需要借助外來的參股,借助來自外部的壓力,借助西方先進的銀行管理經驗和國際化的壓力,來改造中國的銀行。因此,中國方面對來自國外的參股表現出很大興趣。」

銀行和其他企業一樣,一旦到了上市之前,就會成為眾矢之的,輿論看得很緊。任何醜聞,尤其是腐敗醜聞,都會影響到銀行上市的成績,也都會影響到海外投資者們的信心。但這一次,美國銀行選擇中國建行剛剛遭到比如張恩照腐敗案重大打擊之後,買入如此巨大的股份。

這在熟悉中國銀行業操作,正在德國波昂國際經濟一體化研究所工作的中國學者林琳博士看來,似乎奇怪,但實際上是見怪不怪:「我可以理解,海外投資者和國內投資者對中國銀行業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我記得當年我在中國銀行的時候,中銀國際的總裁劉金寶出事了以後,中銀的股價暴跌,對我們國內的人說來,我們知道一般的人事變動是不會對銀行的整體戰略有比較大的影響的。但對海外投資者來說,出了大事,一般股價對暴跌,所以這個時候美國銀行進入是個很好的時候,這個時候對海外投資者來說,不可能以高價買入。相對來說,是個比較好的壓價的時機。」

多麗斯.菲舍爾教授在警告了外國銀行盲目篤信中國經濟熱潮會無限延續下去之後,特別強調了這次中美銀行界的大動作,其中還有來自雙方的短期算計:「從中國方面看,動機非常明確:他們希望借此來改善中國銀行界的名聲,外國銀行進去了,從外邊看起來,就不是四個中國的問題很多的國有銀行了。而且,中國人還希望能夠得到銀行上市的專有訣竅,希望借此改善銀行管理,提高外部對銀行內部機制的壓力。」

因為算計並不那麼具有長遠戰略的理性,所以中美兩大銀行同路,在林琳博士看來也未必能夠形成深入持久的企業融合。因為中國銀行業對外國同行的加入,並非沒有戒心:「不能太大,如果太大,將來在銀行競爭上會有很大問題。她資源佔有太多的話,她就會對我們銀行的戰略上有些影響。比如美國銀行在中國有分行,她就會希望我們中國的銀行的業務和她盡量不會有太大的交叉。我們當然不希望在戰略上受到他們太大的影響。我們不能抱太大的希望在短期內她就能夠影響中國的銀行,但是我們希望在長期上,這是一個比較好的開端。不要讓他再像一般的國有企業一樣,再不斷把我們給它注入的資金,在再不斷的丟失。」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