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媒體關注中國經濟發展

本文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2004年5月7日

溫家寶總理的德國之行使德語媒體更為重視中國經濟對歐洲乃至世界的影響。

https://p.dw.com/p/50Zv

南德意志報認為,中國的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使人感到不安,但如果硬性著陸,則會影響中國的社會穩定:

「溫家寶在柏林提出,應承認中國是『市場經濟』的國家。但看來他也完全知道,中國最大的問題是,中國的經濟並非由市場主宰。香港遠東經濟周刊報導說,2003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的47%都投入了工廠、房地產和高速公路建設,其中70%是國家資金。除了合理的基礎設施投資外,數十億、數百億的資金卻消失在高爾夫球場、別墅、寫字樓和娛樂園等建設項目中,有的金錢投入到煉鋼廠或汽車製造廠,但這些工廠沒有人需要,也永遠不會贏利。這樣的投資大多不是由企業、而是由地方政府進行的。

現行政治體系使這個問題變得更為嚴重:中國既沒有反對黨、也沒有獨立新聞界監督幹部,唯一衡量他們的標準就是其管轄區的經濟增長情況。他們可以獲得優惠的貸款,國家銀行仍然以政治標準、而不以經濟標準發放貸款,所以都處於衰敗狀態。再加上腐敗這個最佳添加劑,美妙的泡沫就形成了。」

與南德意志報相反,德國的日報認為,目前國際股市對中國經濟前景感到「不寒而慄」是沒有道理的。日報的一篇文章寫道:

「人們在國際政治上把目光凝聚在中東的同時,中國成了世界經濟上引人注視的目標。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取消了與日本和韓國的合作,把目前還停留在紙上的德中合資項目說成是亞洲戰略的新選擇。這成了一種時尚,似乎在中國投入一元人民幣,其價值就等於投資相應日元或韓元的兩倍。中國夢做過了頭,人們就會擔心這樣的夢有些不對頭。西方和日本投資者對中國經濟感到不安,主要來自這種潛在的擔憂。

但只要仔細觀察一下經濟形勢,就可以看到一幅多層次的景象。一些原材料,如鐵礦石、焦炭、鋼材、鋁材和廢鐵的國際市場價格急劇上漲確實是中國需求增加造成的。但說中國應對原油價格上漲負責,就與事實不符了。中國的石油消費量只佔全球消費量的7%。

還有房地產業,它有投機和泡沫之嫌。但也要看到,中國的需求極大。今後十年內,至少有二億人口將從農村移居城市。另外中國的購房人有償還貸款的良好信譽,他們有足夠的儲蓄。這個領域看起來像泡沫,其實不一定就是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