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大選後 商界如何與專制中國打交道?

2021年9月7日

德國堅持了數十年的「以貿易促轉變」政策已經被證明對中國基本無效。在這一背景下,德國經濟界應該怎樣與中國做生意?在德國大選前夕,各主要政黨議員與德國工業聯合會舉行了一場線上研討會。

https://p.dw.com/p/400fT
Symbolfoto Handelsbeziehungen zwischen China und der EU
歐洲以及德國數十年來貫徹的「以貿易促轉變」政策,在應對當今中國時已經失靈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K.Ohlenschläger

(德國之聲中文網) 綠黨議員特裡廷(Jürgen Trittin)在這場由德國聯邦工業聯合會組織(BDI)的研討會上指出,在面對中國時,德國"以貿易促轉變"的對外經濟政策,已經宣告失敗:"貿易額在增長,但是轉變非但沒有發生,中國在許多方面還出現了倒退。"特裡廷認為,德國亟需一套全新的貿易政策,來適應中國問題的挑戰。"否則我們就會面臨在中國市場和美國市場之間選邊站的局面,這會讓我們付出高昂的代價。"

執政聯盟的社民黨議員施密德(Nils Schmid)並不完全認同"以貿易促轉變政策失敗"的觀點。他認為,該政策早年間對蘇聯起到了不小的成效,對改革開放早期的中國也發揮了巨大的影響力,因此並不能否定該政策。"然而,這一政策現在卻失靈了。"

另一名執政黨議員、基民盟的哈爾特(Jürgen Hardt)則認為,放棄"以貿易促轉變"、轉而高舉制裁大棒,並不一定能取得比現在更大的成果。哈爾特說,中共政權與中國民眾之間"以經濟繁榮換取服從專制"的契約依然存在,"而只有在中國外貿持續強勁的情況下,這一契約才能得以維持。"他認為,正是由於德中之間的緊密經濟聯繫,讓德國政界依然對中國當局具備一定的影響力。

Jürgen Hardt
基民盟議員哈爾特: 中國當局能夠撇開經濟可行性問題,直接用大規模補貼來實現長期國家戰略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S. Stein

和自由民主國家結盟對抗中國?

在哈爾特眼裡,經濟領域的中國威脅主要來自另外一個方面:西方國家的貿易政策主要考慮經濟上的可行性,即便是大規模的政府補貼計劃,也必須要經過議會的激烈爭論;反觀中國,當局可以用行政力量無視經濟上的可行性,直接出台大規模的補貼,從而去實現長期的國家戰略。"中國在5G領域的大規模研發投入、對相關企業的大力扶持就是例證,其結果就是物廉價美能打敗任何對手,而這只是因為中國想要佔領這個市場,並非因為這樣做能給股東帶來多大的利潤。"哈爾特建議,歐盟應當和盡可能多的貿易夥伴簽訂涵蓋人權、環境、勞工規範的貿易協定,"一旦形成了相當的規模,中國這樣的專制國家就不得不考慮也同樣加入進來,遵守我們制訂的規則"。

自民黨議員維澤(Sandra Weeser)也有類似的看法。她說,德國或者歐洲和加拿大、南美等貿易夥伴談判貿易協定時,可以採用模塊化的方法,而非追求一步實現高標準,從而降低貿易協定簽署的阻力。"否則我們就會把那些國家都推向專制中國的懷抱,這種道義上的責任我們可承擔不起。"

Nils Schmid
社民黨議員施密德: 要想和中國對等,歐洲必須追求戰略自主性圖片來源: DW/M. Soric

社民黨的施密德則有些擔憂地指出,哈爾特、維澤所提到的"降低自由民主國家之間的貿易壁壘",其實際操作的難度也並不小。"如今沒有人會認為,能夠和當前美國政府以及美國國會達成一份重量級的貿易協定。不再是我們歐洲人不願和美國簽協定,而是美國人不願意。"他呼籲,德國社會各界應該更加重視"歐洲自主性"的戰略價值,而不是像以往那樣一味地強調跨大西洋關係;在這一基礎上,進一步聚焦與中國打交道時的"對等問題"。

主持這場研討會的德國工業聯合會(BDI)隨後向收看直播的觀眾發起了提問:德國是否應當和專制國家也簽署貿易協定以加強經濟合作?在投票的數十名觀眾中,贊同票略微過半。

對此,綠黨議員特裡廷指出,當今世界的許多問題,若要尋求解決方案,都不可能撇開中國與美國中的任何一個,"這既包括氣候保護、可持續發展,也包括全球脫貧這樣的議題。"

擔任此次研討會主持角色的德國聯邦工業聯合會(BDI), 是36個工業行業協會組成的經濟政策性總會。聯合會的職責是維護及促進其關聯工業行業的所有共同利益,也是德國工業界最為重要的議會外游說組織。儘管其提議並不總是直接轉化成為政策,但具有很重要的影響力。就在幾天前,該組織呼籲歐洲企業在和中國做生意時,必須要"認清不可踰越的紅線",其中包括強制勞動和使用童工。該組織主席魯斯武姆(Siegfried Russwurm)說:"誰想繼續享有(歐盟的)自由市場準入,誰就必須遵守基本的規則,同樣地開放本國市場。"此外,在2019年,該組織趕在歐盟官方之前,率先將中國定義為"體制競爭對手",指出"在我們的自由,開放和社會福利市場經濟體系和中國的國家主導經濟體系之間,一場制度競爭正在展開。"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