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之聲晚間新聞(2010年1月28日)

2010年1月28日

摘要: 倫敦國際阿富汗會議開始舉行;就業問題將成為歐巴馬政府本年度施政重點;美俄核武談判接近尾聲;海地推遲議會選舉;瑞士汝拉州議會同意給予2名中國維族人政治避難身份

https://p.dw.com/p/Liis

倫敦

來自60多個國家和10個國際組織的代表周四在倫敦舉行國際阿富汗問題會議。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英國首相布朗和阿富汗總統卡爾扎伊是為期一天會議的共同主席。和平、穩定與重建是會議的中心議題。與會者還將討論將實現和保障國家安全責任逐步交由阿富汗自己承擔的可能性。根據英國的建議,國際社會將建立一個總額3.5億歐元的資金,鼓勵溫和派塔利班成員重返公民社會。阿富汗政府已表示,將致力於在2014年之前獲得自己承擔安全保障任務的能力。卡爾扎伊總統日前昨晚在與布朗首相會談時表示,在未來5年內,阿富汗仍需要多國部隊的存在。聯邦德國外交部長韋斯特韋勒將向會議介紹德國的阿富汗新戰略。這一新戰略的重點是加強對阿富汗的民事重建支持。

華盛頓

美國總統歐巴馬昨晚在其就任以來所做的首次國情咨文演講中將就業問題作為本年度施政的最重要任務。這位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呼籲國會兩院做出共同努力,制定景氣振興計劃。歐巴馬承認,過去一年裡,對許多美國人來所,他在就任時所承諾的變革"來得不夠快"。歐巴馬總統的這個近70分鐘的演講有三分之二圍繞經濟議題。歐巴馬在演講中再度強調了對金融市場加強監督的重要性。他同時表示,不會放棄在健康、能源及教育等領域的長期目標。

華盛頓

美國政府稱,與俄羅斯的核裁軍新協議已接近完成。白宮一名發言人證實,歐巴馬總統和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周三在一次電話交談中均確認,相關的談判將在近期取得結果。上個星期,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已表示,俄美關於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第一階段協定後續協定的談判接近尾聲。簽署於1991年的第一階段協定去年年底到期。俄美雙方去年夏季已就後續協定的基本框架達成一致。根據該協定,俄美雙方各自的核彈頭數量將限制在1650枚以下,每一方的導彈運載工具不得超過1100件。

墨西哥城

海地總統普雷瓦爾宣佈,推遲原定下月28日舉行的下屆議會選舉。普雷瓦爾昨天在首都太子港表示,做出推遲大選決定的原因是嚴重的地震災害。因救災不力而受到廣泛批評的普雷瓦爾總統沒有說明新的大選日期。普雷瓦爾總統稱,目前已確知的地震罹難人數為17萬人,22.5萬座房屋和2.5萬個商店被震毀,100多萬人流離失所,60%的經濟能力被毀。據聯合國提供的數字,1月12日發生地震以來,已有約23.6萬人離開了大面積被毀的首都太子港,前往鄉村地區避難,此外,利用地震機會逃離監獄的約5100名獄犯中的大多數目前仍逍遙法外,只有47人被抓獲。

德黑蘭

伊朗總統選舉引發的騷亂發生7個月後,反對派運動的兩名支持者被執行死刑。據伊朗官方媒體報導,叫做薩馬尼和拉赫馬尼普爾的這兩名反對派人士周四被絞刑處死。這兩人因參加一個武裝組織並試圖推翻現政權而被判極刑。伊朗通訊社報導說,另有9名反對派的支持者也被判處死刑,另一批案子尚未審結。去年6月發生的大規模抗議浪潮主要指向總統選舉的結果。根據官方的說法,總統阿赫邁迪內賈德競選蟬聯成功。反對派則指控當局在選舉中大量作弊。

日內瓦

瑞士汝拉州議會日前以壓倒性多數通過一項同意給予2名前關塔那摩中國維族囚犯政治避難身份的議案,以避免他們一旦被送回中國遭到北京當局的迫害。以45票贊成、3票反對獲得通過的該議案呼籲汝拉州政府給予這兩人避難身份,理由是,北京政府稱這對兄弟是恐怖分子,應當被遣送回中國。汝拉州司法部長表示,這是一件棘手的事情,但汝拉州政府不會離開其人道主義的傳統,他表示,州政府將很快做出決定。

首爾

北韓當局稱,又逮捕了一名美國公民。北韓官方通訊社朝中社周四報導說,本周一,一名美國公民非法越境進入北韓遭到逮捕。報導沒有提供進一步的細節。去年12月底,北韓曾宣佈逮捕一名美國人。據人權組織稱,此人是一名基督教傳教士。他在去年聖誕節那天從中國陸路進入北韓,以表達對北韓政府侵犯人權的抗議。另據報導,北韓今天又向黃海海域發射了炮彈。北韓方面稱,這是軍事演習的組成部分。韓國軍方表示,只要炮彈不落在韓國水域,韓國方面就不會做出回應,但將密切注視事態發展。

北京

中國日前成立國家能源委員會,顯示能源供應成為中國政府未來工作的重心之一。據英文"中國日報"周四報導,以溫家寶總理掛帥的該委員會中有21名部長級以上成員,其任務是制定長期能源供應計劃,以及協調和推進國際合作。作為人口第一大國的中國目前是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費國。雖然中國提出了至2020年將單位產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減少40-45%的目標,但由於經濟強勁增長,絕對能源需求仍將急劇上升。數年來,中國國內一再發生能源供應短缺現象。今年冬季,若干地區曾被迫實行能源限量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