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以邦交40年,歷史包袱仍沉重

德國之聲中心編輯部2005年2月1日

為紀念德國和以色列建交40周年,德國總統克勒本周二開始對以色列進行為期4天的訪問。在二戰結束及奧斯維辛集中營解放60年後,兩國之間的關係依然沒有擺脫歷史包袱,是複雜和充滿矛盾的。儘管兩國的關係是友好的,但還談不上正常化。德國之聲記者在特拉維夫走訪了幾位以色列知識分子。

https://p.dw.com/p/6BmQ
柏林的以色列駐德使館圖片來源: dpa


德國和以色列建交40年後,兩國的關係實現正常化了嗎?耶路撒冷希伯萊大學的歷史學教授齊默曼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認為,雙方的心理是很矛盾的:「在以色列,一方面人們的頭腦裡總是擺脫不了過去的歷史,和對德國的負面印象,另一方面在看待當今社會時,對德國的評價多是中立,甚至積極的。在德國則是一種矛盾:社會生活,包括同以色列的關係都已步入正軌,但儘管如此人們還必須時時強調德國與以色列的關係特殊 。」

令人意外的是,德國發生的反猶事件在以色列卻沒有引起大的風波。比如不久前在薩克森州議會,極右的國家民主黨拒絕參加為戰爭和納粹統治的受害者舉行的悼念儀式,並將盟軍對德勒斯登的轟炸同納粹的種族屠殺相提並論。這一事件在以色列並沒有引起關注。

在德國,情況剛好相反:每當發生排外或反猶主義事件時,人們總是首先擔憂地詢問以色列方面的反應,以色列似乎成了道德法庭。齊默曼教授對此很不理解:「我認為,在某種程度上這一反應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人們需要有一個裁判來告訴他,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現在以色列就成了裁判,這也是以色列對外政策的一個成功,他們不僅把自己表現為猶太文化的繼承者,而且是其唯一代表,其它國家也接受了這一思維:覺得猶太人就是以色列,納粹屠殺就與以色列有關。」

以色列著名記者萊維也持這種觀點,他的看法甚至走得更遠。他說,德國在批評以色列的政策方面過於拘謹,而德國恰恰因其對以色列的特殊的責任,更有理由對其政策做出建設性的批評。萊維說:「我認為,我們能夠做到不把過去的罪行和今天的合理批評混為一談。出於感情原因德國不願帶頭指責以色列,這我能理解。但不是說,德國就不能批評以色列。也許正因為德國人經歷過黑暗的歷史和政權,才更能對以色列提出警戒,讓人們不要重蹈覆轍。這樣的告誡是有建設性的。」

萊維在以色列是個有爭議的人物。15年以來,他不斷報導以軍佔領下巴勒斯坦人的悲慘生活,為此他在以色列常被人指責自暴家醜。人們對他的文章在外國媒體發表尤其反感,認為這破壞了以色列的形象。但萊維並不為之所動,他說,一個熱愛以色列的人,也必須有權批評這個國家。對以色列負有特殊責任的德國更應如此。

但對作家格羅斯曼來說,事情不那麼簡單。格羅斯曼的作品在德國也很受歡迎,包括他那些對以色列政府直率批評的政治雜文。儘管如此,格羅斯曼對過去仍難以釋懷:「有很多年,我都不願意再回到德國去,再聽人講德語。剛開始寫作的時候,我就想,等到我的名字出現在書籍封面的時候,我再回德國去。因為德國人對猶太人最卑鄙的行為就是剝奪他們的名字,他們的個性,服裝,還有他們的天賦,總之一切帶有個人印記的東西,這是我最難以忍受的。當我的第一部小說『羔羊的微笑』在德國出版後,我再次回到了德國,我很高興自己能夠這樣做。」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