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中法學家協會20年 為中國立法做出貢獻

葉萱2006年6月9日

上個世紀80年代,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初,一些對中國法律,特別是經濟法感興趣的德國法律工作者開始自發地與中國法律界進行接觸。1986年德中法學家協會在德國波昂成立,20年來該協會致力於推動兩國法律領域的交流合作,以及中國的現代化法制建設。6月9日,德中法學家協會在德國弗萊堡大學舉行了紀念該協會成立20周年會議。請聽葉宣帶來的有關報導。

https://p.dw.com/p/8bCk
德國聯邦法法院:中國會傚法德國嗎?圖片來源: AP

德中法學家協會最初的創建者是幾位在政界也頗有影響的德國法律學者。當時成立這一協會的目的之一是更多地瞭解中國法律法規的狀況,後來拓展到與中國法學界就具體問題進行交流討論。1989年後,德國與中國的官方往來跌入低谷,而雙方在法律領域的合作能較早地恢復和繼續,與德中法學家協會的努力是分不開的。協會主席,創建人之一布勞洛克教授說:「1989年後德國方面與中國建立較高層的聯繫相當困難,我們協會對兩國之間消除誤解和顧慮,重新開啟中斷了的對話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協會與中國國務院法制辦為首的一些機構開展了專業研討交流,對如何改進中國的法律體制提出了不少建議。中國近十幾年來的立法工作中,德國專家的合作與支持功不可沒。本次來參加會議的社科院民法專家孫憲忠教授介紹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法制建設在借鑑其它國家經驗方面,主要是以德國法律體系為參照:「就我參加的國內的民法典,物權法,公司法,破產法的立法來看,很多在經濟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的立法都核德國法有密切關聯。尤其是正在制定的物權法的立法,德國著名的法學家都有多次參與。法制對話發揮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國內很多人甚至說,受德國法的影響太大了。」

另外在司法、法院制度的建設和行政體制改革方面,中國受德國法律的影響也很大。隨著中國現代化立法進程的推進,中德合作交流的重點也發生了轉移,布勞洛克教授說:「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討論的題目和興趣也發生了一些變化。一開始主要集中在有關企業組織形式,專利保護的法律,而一般性的經濟法、私法和行政法則是目前討論的重點。尤其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人們發現在法制領域還存在一系列問題。」

協會在自己發行的刊物和網頁上向德國經濟界介紹中國法律的最新變化。並組織定期的專業會議,由德中兩方的專家作報告。中德法制國家對話是兩國官方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法學家協會在其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布勞洛克教授說:「法制國家對話其實首先是由德中法學家協會開始的。後來政界也加入進來,自2000年開始這一活動變成了政府層面的對話。我們協會的成員繼續參與具體的項目,比如專業研討會,我們與德國司法部也有密切的合作。」

德中法學家協會目前擁有400多名會員,除了個人還包括律師事務所這樣的法人單位,其中大約三分之一的成員是來自中國的法律工作者。而近年來協會吸收了不少中國的年輕法律工作者,他們中有青年學者,還有就職於跨國企業,業務涉及中德交往的青年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