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從2003年的酷暑中吸取教訓

2012年5月29日

對有些人來說,2003年的夏天可以說是盡善盡美,而在氣候研究者看來,它不亞於一場自然災害。同時這也預示著,氣候變化將帶來哪些氣候改變。

https://p.dw.com/p/1540q
Ein Maedchen liegt am Montag, 21. Mai 2007, mit nackten Fuessen am Brunnen vor der Alten Oper in Frankfurt am Main. In Deutschland wurden heute Temperaturen von ueber 30 Grad erreicht. (AP Photo/Michael Probst) --- A girl relaxes at a fountain in front of the Old Opera in Frankfurt, central Germany, Monday, May 21, 2007 as temperatures in Germany rose up to more than 30 degrees Celsius (86 degrees Fahrenheit). (AP Photo/Michael Probst)
圖片來源: AP

(德國之聲中文網)每當太陽從無雲的晴空直射而下,氣溫隨之升高,大多數人都為有好天氣而興高彩烈,享受著海邊沙灘上、露天咖啡館或者公園裡的美好時光。至於在這整日陽光燦爛的背後隱藏著氣候變化的預兆,他們寧可把它忘記得一干二淨。然而,如果夏日的高溫一再刷新記錄,那它意味的,首先便是氣候變化。從1893年開始記錄氣溫以來最熱的十個夏天中,就有七個發生在過去的十年裡。所以,正是有史以來難得的「好天氣」讓我們看到了下個世紀將面臨的問題。

好天氣將變成烈日炎炎的酷暑

我們來回顧一下2003年8月:在乾旱的春天過後,法國用水短缺,根據法國氣象局當時的報告,東部各省的降雨量低於正常降雨量的50%;奧地利和巴爾干半島的農民抱怨,收成由於乾旱遭受嚴重損失;整個歐洲的空氣令人窒息,幾乎沒有風可以讓不同層次的空氣對流;空氣中臭氧和氮氧化物含量上升。這場熱浪的罪魁禍首是經久不散的高壓「Michaela」。

Mit einem Buch geniesst diese junge Frau am Montag, 5.Mai 2003, die Sonne auf einer mit Pusteblumen und Loewenzahn uebersaeten Wiese am Duesseldorfer Rheinufer. Bei fast 28 Grad Celsius kamen viele Duesseldorfer ins Schwitzen, allerdings soll es laut Meteorologen im Lauf des Tages kuehler werden. Auch die beiden naechsten Tage sollen Regen bringen. (AP Photo/Frank Augstein)
杜塞道夫盛夏中的女子圖片來源: AP

氣候變化的先兆

氣候變化的跡象層出不窮。隨著氣溫上升,極端天氣現象也越來越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授權進行的一份調查表明,2004年和2005年,美國和亞洲出現的熱帶風暴之多前所未有。2003年歐洲的酷暑也可能會周期性復發。各種計算模擬結果吻合的情況越來越多,表明這些現象的頻繁出現並非偶然。德國波茨坦氣候研究所的物理學家斯緹凡•拉姆斯托夫(Stefan Rahmstorf)說:「在過去幾年裡,許多國家出現了從未有過的極端天氣。就氣溫而言,我們發現氣候變化明顯導致更多的極端天氣。對人來說,這樣的天氣往往是有害的。」

熱浪也能奪走生命

據法國衞生部稱,僅在法國,2003年8月的熱浪導致近15000人喪生。在35攝氏度以上的持續高溫下,僅靠出汗不足以為身體降溫。位於亞特蘭大的「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發出警告,一旦體溫急劇上升,人腦和其它的維持生命的重要器官可能會受到影響。首當其沖的是老人、病人和肥胖症患者。當時,許多人因脫水獨自死於家中。就是養老院和醫院的工作人員也並不知道尤其要保護需要護理的人免受熱浪危害。因為,許多死亡案例是可以通過減少陽光進入房間、製冷和增加飲水避免的。

對氣候變化袖手旁觀的時代過去了

德國弗萊堡的氣象醫學家克里斯蒂娜•科佩-沙勒爾(Christina Koppe-Schaller)認為,生活在迄今氣候溫和國家的居民必須對日常生活進行調整。生活在地中海國家的居民遇到高溫日子,中午都要休息,這樣做不無道理。這樣的午休,其他國家也應該倣傚,因為人在極端的天氣情況下的工作效率較低。

Die Hitze flimmert und truebt den Blick auf das Brandenburger Tor und das Rote Rathaus in Berlin am Montag, 4. August 2003. Die Hitzewelle soll auch die naechsten Tage noch Bestand haben. Das Bild wurde mit einem 600 mm Teleobjektiv aufgenommen. (AP Photo/Jockel Finck) The heat blurs the view of Berlin's landmark Brandenburg Gate and the city hall in this picture taken through a 600 mm telephoto lens on Monday, Aug. 4, 2003. Heat has a grip on Germany and the weather forecast predicts a hot and sunny week for Germany and central Europe. (AP Photo/Jockel Finck)
2003年柏林被熱浪籠罩圖片來源: AP

科佩-沙勒爾指出,人們在經歷了2003年百年不遇的酷暑後,才開始改變思維。在這之前,幾乎沒有一個歐洲國家認真考慮過氣候變化給人體健康帶來的後果。

「法國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所」(Inserm)2008年提交的一份調查表明,2003年百年不遇的酷暑導致總共七萬歐洲人喪生。從此以後,歐洲發生了許多變化。歐洲各氣象局不拘條文,自行建立溝通網路,以便盡早對熱浪出現發布警告。

譬如在德國,德國氣象局發出的熱浪警告通過有關部門傳送給電台和電視台。同時,也為家屬和護理人員提供培訓,使他們提高對極度氣溫的認識,瞭解酷暑到來時最重要的行為規則。現在,在建造養老院時,已經考慮到如何適應今後的氣溫變化。科佩-沙勒爾說:「像我們在2003年所經歷的溫度提高4.2度的現象,估計要到本世紀末才會成為普遍現象。但是有許多適應措施,我們現在就必須開始著手實行。」

如果氣候研究者的預測應驗,從長遠看,所有的人都必須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而在全歐洲推廣「午休」,恐怕是其中最容易的事了。

作者:Wiebke Feuersenger
責編:當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