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從柏林牆倒塌看中國

2009年11月10日

"柏林牆倒塌是共產主義走向結束的開端",這是西方媒體的普遍看法。為了反駁這一說法,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麾下的英文版《環球時報》發表文章說,中國在新時代找到了"走向現代化的自己的路"。《法蘭克福匯報》的評論文章就此寫道:

https://p.dw.com/p/KSON
很多中國人對柏林牆的倒塌也很興奮圖片來源: AP

"從歷史哲學的角度觀察,這一抽象說法好像信心十足,但實際情況卻完全兩樣,它沒有提到中國人民為此付出了受到控制和檢查的代價。一些中國人認為,中國不一定非要走西方道路,中國應走自己的路,但即使這些中國人也認為,絕不應該長期限制言論自由和人民應享有的其它權利。許多中國人在柏林網路网頁上的留言很有代表性,這一網頁此後在中國遭到當局封閉也同樣很說明問題。

從中國國家施行的控制就可以看出,柏林牆倒塌那些令人興奮的日子直到今天在許多中國人中仍然深得人心。三年前,導演婁燁把影片《頤和園》中的性愛故事放在劃時代的1989年的北京和柏林,因此他受到禁止拍電影五年的處分。

廣州《南都周刊》對前東德反對派牧師埃佩爾曼的採訪證明這家媒體能敏銳地深入二十年前德國形勢,讀者幾乎會聯想,這裡說的就是當今中國。其中一個問題是:'民權運動最需要什麼,勇氣、信念還是非暴力?'另一個問題是:'柏林牆倒塌前,您是否想過,黎明會這麼快到來?'

藝術家艾未未認為,柏林牆倒塌對今天中國的意義很小、最多只有象徵意義。中國國家變得更為強權,而現在的社會能量則小於十年前。中國建造理想國家的嘗試失敗了,早在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中國就爭取科學和民主,這也曾是共產黨的目標,但今天它卻不允許提及這個話題。"

美國哈佛大學客座教授、作家摩西在《世界報》上發表文章指出:"一個國家對歷史的態度決定了它的現在和未來,決定了它能否前進,從錯誤中吸取教訓,避免重犯錯誤。"摩西的這段文字指的不是日本,而是中國:

"中國現代史中有一些好的作為,農村居民中接受教育的人數大幅增多就是一個例子。但在1957年至1976年之間,也就是從毛的大躍進開始,直到文化革命結束,中國經歷了可怕的歲月,前者導致了大飢荒、數千萬人死亡,後者的殘酷和對文物的破壞造成了社會分裂和精神創傷。

中國要在國內取得進步、成為國際舞台上受人尊敬和值得尊敬的國家,就必須正視這一段歷史。如果在當代歷史問題上繼續欺騙人民,怎麼能完成建設法制國家的迫切任務?更談不上實行民主。不正視痛苦的歷史意味著不惜重蹈覆轍。"

摘譯:王羊

責編:葉宣

本文摘自或節譯自其它媒體

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