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希拉克與施羅德:力主解禁,前景渺茫

2005年4月17日

歐盟議會本周三討論結果是保留對華武器禁運。德國聯邦議院本周四就此問題進行辯論時,反對解禁的聲音也佔了絕大多數。按照歐盟規定,對華軍售禁令只有在歐盟25個成員國一致同意的情況下才能解除。如此看來,施羅德和希拉克原本今年上半年取消武器禁運的希望似乎變得非常渺茫。

https://p.dw.com/p/6WPq
施羅德(圖右)與外交部長菲舍爾在聯邦議院舉行的對華武器禁運問題辯論會上圖片來源: AP

1989年六四事件發生後不久,美國和歐盟決定對中國實施武器禁運。16年後的今天,是否應該解除該項禁令成了歐盟內部討論的焦點。德國總理施羅德和法國總統希拉克力主解禁。但反對聲音強烈。他們各持什麼樣的觀點,中國和美國又對此做出了怎麼樣的反應呢?

施羅德在聯邦議院本周三的辯論中,再次重申了支持取消軍售禁令的堅決立場。他說: 「我確信,軍售禁令是多餘的。」不過,持這一觀點的施羅德在聯邦議院中顯得非常孤立無援。反對黨對施羅德的立場提出了嚴厲的批評,基民盟議會黨團副主席認為,德國不能只考慮與中國的經濟關係,放棄原則。施羅德自作主張、一意孤行的親華政策只會為歐盟帶來窘境,從長遠來看還會損害德國的政治與經濟利益。

聯合執政黨綠黨的領袖,德國外長菲舍爾雖然不願對施羅德的觀點進行公開反駁,沒有直接說出到底是支持還是反對取消禁令,但是他贊成歐盟對中國的問題繼續進行審核,同時還把球踢給了北京政府:「對我們來說,取得一致意見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這種一致的前提是,中國方面要有所改進。要盡快通過人權公約,並且能使它真正地得以實施。」

除了在聯合國人權公約上簽字,菲舍爾所指的條件還包括增進宗教寬容、廢除死刑、促進司法獨立和國家法治化。他說,歐盟已經做好瞭解除禁令的準備,現在該是中國為此做出行動的時候了。而綠黨的外交發言人在議院中則明確表示反對取消武器禁運,就連施羅德自己所在的社民黨,也是反對聲一片。在本周四上午召開的社民黨特別會議上,只有少數人表示支持施羅德在對華軍售問題上的立場。

儘管如此,施羅德的態度絲毫沒有受到動搖。今年三月底,他甚至還對媒體表示,必要時,他會不顧聯邦議院的反對,在歐盟表決時為解除軍售禁令投贊成票,因為依照德國憲法,外交政策由聯邦政府負責。

當然,是否能夠解除武器禁運並不僅是施羅德一個人說了就能算的,它必須由歐盟25個成員國的國家首腦共同做出決定。按照歐盟規定,只有25個歐盟成員國一致同意,這項禁令才能真正被取消。

歐盟在去年的高峰會上曾計劃,今年六月對是否解除禁令進行表決。法國總統希拉克在復活節前還再次強調了這一點。希拉克說:「我們要求目前的輪值主席國在明確的條件下做出解除對華軍售禁令的決定。不必有人擔心這裡會發生什麼變化。」

話雖這麼說,但多種跡象表明,事實情況並沒有那麼樂觀。歐盟外交事務高級代表索拉納不久前曾表示,雖然歐盟解除對華軍售禁令的決心沒有變,但是今年六月對此進行表決,也許為時過早,歐盟將繼續關注中國的人權狀況。在歐盟議會本周三於斯特拉斯堡召開的會議上,有四分之三的議員主張繼續保留對中國的武器禁運。歐盟外事委員會主席布魯克強調說: 「我們這裡大多數人都認為,只要中國還存在著侵犯人權的現象,只要中國還在頒布將戰爭合法化的法律,那就應該保留這一軍售禁令。」

儘管解禁問題的最後決定權掌握在歐盟成員國政府首腦的手裡,但歐盟議會所製造的輿論壓力卻不容忽視。另外就歐盟各成員國而言,他們的態度也不盡相同。現任輪值主席國盧森堡顯然不願意拿這塊燙手的山芋。即將在七月份接任的新輪值主席國英國對解禁也沒有多大興趣,因為英國要努力與美國保持良好關係。

除了內部意見不統一,還有來自外界的壓力。美國多次警告歐盟不得解除此項禁令。美國國務卿萊斯認為,如果現在取消武器禁運,等於是在錯誤的時間發出錯誤的訊號。美國總統布希則表示:"我們非常擔心,向中國出售武器,會造成地區特別是台灣問題的失控以及不安。"美國國際關係委員會主席亨利•海德甚至提出,如果歐盟膽敢取消對華軍售禁令,美國就要對歐盟實行制裁。另外,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也在法國總統希拉克以及德國總統克勒訪日的時候提出,歐盟要顧及日本的安全問題。言外之意,是反對歐盟解除軍售禁令。

與此相反,中國方面則多次敦促歐盟做出明智而果敢的決定。中國駐德國大使馬燦榮本周三在接受柏林一家報紙訪問時說,中國要求歐盟解除軍售禁令,因為該禁令已經過時,已經不再適合中國和歐盟之間的關係。這項禁令使中國感覺受到了歧視。

施羅德在為其觀點進行辯護時說,現在的中國已經不是89年的中國: 「中國在自由化方面已經有所進步,雖然這種進步在我看來還很不夠。中國現在有了新的領導層,我認為,現在有理由說,我們可以解除這項禁令了。因為它並不是出於外交或者安全的原因而是出於別的目的做出的決定。」施羅德承認,中國在保護人權和私有財產方面還需要改進,但是中國的民主發展需要時間,對中國採取孤立的政策是不理智的,因為孤立只會造成誤解。施羅德還提到了中國在一些國際事務上表現出的負責任的大國行為,如亞洲金融危機時的負責表現、對國際反恐的配合和在朝核危機上的重要作用,以及中國是歐盟的第二大貿易夥伴的事實。

施羅德的反對者們也清楚中國的重要性,也看到了中國的改變。但他們認為,中國目前的人權狀況尚未符合解除軍售禁令的條件。德國自民黨的主席就提出中國沒有傳媒和言論自由,西藏自治受到壓制。去年全世界執行死刑的3700多例中,中國就佔了3400多例。

除了人權,地區安全問題也是雙方爭論的焦點。基民盟議會黨團副主席在周四的辯論中提出,中國人大3月份通過的反國家分裂法威脅了台灣的安全,加上現在中日關係緊張,在這種情況下,歐盟不能夠不顧及美國和其他東亞國家的態度,單方面解除軍售禁令。而施羅德則對台海關係表示樂觀,他還認為,九十年代,美國向台灣出售了三百億美元的軍火,這才會導致該地區的局勢緊張。

儘管,極力主張解除軍售禁令,但施羅德也多次重申,取消武器禁運只是一種政治象徵,他說: 「解除軍售禁令的目的並不是向中國出售更多的武器,在這一點上,德國的立場很明確,而且也絕不會改變。德國不出售戰爭武器,德國不能出售戰爭武器,也不願出售戰爭武器。」

儘管現在有軍售禁令的限制,但由於軍用和民用產品的規定模糊不清,歐盟國家2003年與中國可用於軍事產品的貿易額高達五億美元。美國軍火商與中國的貿易利潤也高達好幾百萬。有專家指出,只有將1998年制定的歐盟武器出口準則更加嚴格化,解除對華軍售禁令才有可能成為現實。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