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布希的歷史性訪問

2002年5月24日

各方顯然都很滿意。不僅街上的遊行沒有鬧出太大的插曲,議員事先對布希可能擺出盛氣凌人架式的擔心,也成了多餘。畢竟,布希以及他的助手們還是諳熟歐洲人乃至德國人的心理的。還在布希抵達柏林前,人們就知道他將在德國議院做長篇「歷史性」演說。

https://p.dw.com/p/2HDZ
布希在議院的演講數度被掌聲打斷圖片來源: AP

德國議院還從未邀請過美國總統做時政演說,從這個意義上說,布希的訪問具有歷史性。他演說的過程多次被德國議員的掌聲打斷。講話結束後,全場聽眾長時間起立鼓掌,為總統的講話,為他本人,也為這場即將完結卻頗費周折的歷史一瞬間。

布希希望「建立一個共同自由的大家庭,它的大門向所有歐洲人開放」。當然,當這個大家庭出現問題時,比如有了國際恐怖主義的威脅,所有家庭成員都應責無旁貸地參與到同敵手作戰的行列。布希在演講中向歐洲作出保證,大規模行動之前同歐洲盟友進行協商。德國議員似乎對這項保證特別滿意。如果聲稱這是「歷史性」的,大概是聯想起當年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推行的傲慢政策:「如果可能,美國進行國際合作;如果必要,美國也可單獨行動」。相比之下,布希的言辭溫和一些。難怪施羅德總理事後說:這一講話「消除了人們對美國政策以及美國總統的偏見」。作為夥伴,施羅德深感欣慰。

只是,夥伴關係中是否應該包括對保護地球大氣所承擔的義務?是否應該以排放25%二氧化碳的工業大國在「京都氣候保護協議」書上簽字?是否應當支持建立國際刑法法庭?是否在強行實施單方面經濟政策之前,比如增加鋼材的進口關稅,提高農產品的國家補貼,同歐洲盟國做出某種解釋?然而,布希對以上歐洲人極為關注的問題拒而不答。

歐洲人還關心的另一個問題是美國是否發動對伊拉克的戰爭。布希沒有點「伊拉克」的名,卻說「人們必須堅定地同自由的敵人作戰」,只有團結起來才能戰勝邪惡的威脅。

布希不談伊拉克,但他的部下必須談。德國外長菲舍爾在布希演講完畢後告訴記者,就他同鮑威爾的談話來看,美國還沒有制定針對薩達姆侯賽因的具體計劃。菲舍爾進一步說,德國聯邦議院大選前不會發生進攻伊拉克的軍事行動,「伊拉克不是下一階段日程表上的首要任務」。

議院大廳裡,由民社黨黨員打出的「布希先生、施羅德先生,請停止你們的戰爭」的標語早已被工作人員收繳而去,街道上,抗議遊行的人們也已漸漸散開。布希抵達柏林的當晚和前一天,柏林反布希的遊行示威中聚集了數萬人。德國警方以強一級警戒狀態進入戒嚴區。布希雖然首次來到柏林,但除了警察之外,對柏林風光卻是近在咫尺而不得見。怪誰呢?這也是歷史性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