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布希新政策和歐美關係走向何方?

本文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 2004年11月11日

美國大選結束已經一個多星期,但對布殊新內閣外交政策的關注,本周依然是香港媒體的焦點之一。在中國內政方面,《蘋果日報》的一篇文章還提出了中國廉價勞動力的社會代價問題。

https://p.dw.com/p/5qAO
讀報關注美國大選的香港市民圖片來源: AP

香港《明報》本周發表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牛軍的文章,評述布希連任之後的中美關係。文章說:「以往兩黨競選人在對華政策上比的是誰更強硬,這次雙方的趨同點是他們都主張建立穩定、積極的對華關係,儘管在不同的領域各有側重。這種變化所反映的中美關係的狀況和特點,顯然比大選中沒有爭論本身更值得重視。其次需要關注的,是與總統選舉同時進行的國會選舉,以及由此基本確定的未來的白宮主人與國會之間的關係,是大致和諧的,還是比較緊張的。今次選舉共和黨略微擴大了在國會參眾兩院的優勢,可以大致預期,白宮與國會的關係將會與過去四年一樣,比較平和。……第三個需要關注的,是布希政府中一些關鍵位置由什麼樣的人擔任。可以預見,布希政府不會改變其濃厚的保守主義色彩,不過過去四年推行極端單邊主義所造成的困難,如在伊拉克局勢中面臨的困境、與歐洲盟國的緊張關係、朝核危機的僵局、隨時可能急劇惡化的伊朗核問題等,都將促使布希政府不得不調整其極端單邊主義的外交政策,否則將一事無成。從小布希的競選綱領中,已經可以嗅到一些政策調整的味道。」

文章總結道:「根據對以上三個因素的分析,加上中國與小布希政府在各個層級上已經進行了4年的磨合,雙方都已積累了足夠經驗,可以預期中美關係不會因為今次選舉的結果出現動湯。當然也還要指出,中美之間的矛盾與分歧也是結構性的,不能指望未來4年中美關係在各個領域都會一帆風順。」

以市民為主要讀者對象的香港《太陽報》今天也發表長篇分析文章,稱歐洲可能調整其對美關係。文章寫道:「歐盟近期正在對美國大選後歐美關係作審慎的評估,基本結論是:第二任期的布殊內閣將謀求與歐洲修復關係,因此歐洲也應該投桃報李,盡快使跨大西洋關係走上正規。這便是法國外長日前發表《致美國的公開信》的背景。……歐美關係若得到迅速修復,對中國外交的影響如何,值得中國的戰略分析家們仔細研究。」

《太陽報》的文章還分析了法國通過為巴解組織領袖提供治療,而可能在「後阿拉法特時代」發揮獨特作用的可能性。文章說:「法國一名高級官員在對筆者透露,九六年他隨一個法國代表團訪問巴勒斯坦,受到阿拉法特的親自接見;其間,阿拉法特忽然問道:『希拉克醫生最近如何?』法國代表團成員都感到奇怪,阿拉法特為什麼將希拉克稱為『醫生』?原來,更早的時候,希拉克便向阿拉法特打招呼,若遇到任何問題,都可直接找他本人解決,從此阿拉法特便將希拉克稱為『希拉克醫生』。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從一個側面折射了法國長期來對巴解組織的同情和支持的立場。正是這一立場,凸現法美在中東問題上的不同意見,也成為法國此次醒目接受阿拉法特治療的背景。在這一背景下可以想像,『後阿拉法特時代』,法國必將在調解以巴衝突方面發揮比較獨特的作用。」

在中國大陸內政方面,《蘋果日報》本周發表文章,評論中國廉價勞動力的社會代價。文章寫道:「人數龐大的低廉勞動力,令中國製造業的競爭力獨步全球,吸引全球的企業蜂擁前來投資設廠,是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主因。為甚麼中國的工人如此廉價呢?首先,中國有十三億的人口,待業青年的數量更是驚人,但同時,這也跟中國政府對人力市場實行了間接的「補助」有關。在中國,僱主淘汰工人的門檻很低。也就是說,工廠或企業的管理層很容易便可以把在職的工人趕走,所需要的法律或行政手續很簡單,所要作出的賠償也非常低。在此情況下,企業自然會把高齡和高薪的工人「請走」,代之以低廉的年輕工人,藉此減省成本。因此,中國工人被解僱的速度很快,更替的比例也很高,……結果,中國的勞動市場充斥大量的中年失業人士。這是非常浪費人才的,這些中年失業工人大多都是經驗豐富的熟手技工,正值人生的黃金時期,應可為家庭、社會作出更多貢獻,卻因為畸形的勞動力市場而被淘汰掉。更可怕的是,他們找不到新工作,又沒有其他收入來源,勢必成為社會的沉重的包袱,變成嚴重的社會問題,他們的問題最後還是要政府來承擔。換言之,中國政府其實承擔了很多原本該由企業負起的責任,變相由全社會向企業作出補貼,從而令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如此低廉。」(報摘:邱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