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對中國文化的需求是最大的推動力

李漁2005年11月16日

胡錦濤在訪問德國期間,參加了在柏林的中國文化中心的奠基儀式。這個文化中心將是繼巴黎和馬爾他之後,開辦在歐洲的第3家。德國與中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將隨之更加頻繁,更為開明和寬容。

https://p.dw.com/p/7THd
中國文化中心的奠基儀式圖片來源: dpa - Bildfunk

中國文化熱與中國威脅論

目前,美國有5萬種小學生學習中文,明年,全美還會有2400所學校引進中文,此項費用將達135萬美元,中國政府答應承擔其中的一半。被中國威脅論主導的國會山幾乎每兩天就探討一次有關中國的議題,不是印證中國軍力的強大,就是控訴中國的廉價產品擠垮了多少就業位置。與此同時,美國民間尤其在青少年那裡卻掀起了中文熱,學生們將方塊字和五星紅旗剪貼在牆上,便於時常操練。政壇同民間形成的反差,同時也是意識形態同文化力量產生的碰撞,二者的較量中,文化以其持久的凝聚力必定成為獲勝的那一方。

以上例子裡還有一點可能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中國政府為在海外弘揚文化,不僅制定藍圖,而且落實於行動,願意為美國的學校添加中文課提供財政資助。這是中國文化政策中出現的新現象,標誌著一次質的飛躍。

胡錦濤訪問德國時,正遇上德國政壇決定命運的關鍵時刻,保守的聯盟黨和中左的社民黨建立大聯合政府的談判進入最後也是最艱難的階段。可以肯定地說,當時德國政壇上所有重量級政治家都把心思花在了組閣問題上,即便是媒體,也只是對胡錦濤的到訪做了些急匆匆的猜測,認為他會來談歐盟解除武禁的事,報導新聞時,把胡錦濤的國事訪問排在3、4條或更後。只有不多的媒體注意到,在胡錦濤會見了梅克爾、施羅德之後,還同主人一道,出席了中國文化中心的奠基儀式。


何以開設文化中心?

在國外開設文化中心的歷史在歐洲可以上溯到1870年。那年,法國在普法戰爭中失敗,眼睜睜看著鄰國德國強大起來,在普魯士鐵血宰相俾斯麥的統治下,走向統一。那年,法國誕生了語文學院,希望利用文化傳統與文化資源維護法國在海外的影響。英國的文化協會創辦於1930年,那時,大不列顛米字旗不再整日不落,往昔不再,那是一個英國需要回歸文化,重整靈魂的時刻。德國兩次戰敗後,赤裸裸地站在原來的起跑線上,1951年,當經濟稍許恢復時,外交部宣佈下設歌德學院。


歌德學院和中國文化中心

1988年,當歌德學院北京分院成立時,租借的是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幾間教室。根據1979年簽署的德中文化協定,歌德學院雖然可以成立,但工作範圍只限於語言教學,如果開展文化項目,比如舉辦戲劇節或作家作品朗誦會等等,必須逐案向中國文化部提出申請。由此可見,當時的中國對外來文化是持非常謹慎的態度,外來文化幾乎等同於文化滲透,等同於文化侵略。在中國的國力無法承擔對應的項目時,能夠選擇的只能是限制。

2002年,江澤民主席訪問德國,兩國簽署了一個互設文化機構的會談紀要。此後,歌德學院北京分院才真正獲得了文化機構的身份,有了這一名份,以後再辦朗誦會什麼的,免去向中國上級打報告的繁瑣。

對中國來說,這份會談紀要的核心內容是建立中國文化中心,是要把中國文化領出國門,把文化的豐碑建給外國人看。經過3年的精心籌備,專家終於為文化中心選址德國首都柏林市中心,落成後,將同艾德諾基金會為鄰,艾伯特基金會也在不遠的地方。


投身於競爭的行列

中國政府為這一項目投資900萬歐元,購置了1100平方米的地皮,修建一座大約2500平方米的辦公樓。中國文化中心將於2007年3月竣工,6月正式啟用。它將擁有10名正式工作人員,其中一部分由中國文化部派遣,另一部分在當地招聘。它將自願走上歌德學院北京分院「語言先行」的道路,第一步開設中文課,在此基礎上,逐漸擴大中德文化交流的範圍,比如舉辦國畫培訓班、烹飪班、武術班和各類文化講座和展覽。

21世紀是充滿競爭的時代。雖然中國文化中心是國家項目,但地處德國,仍然要經受市場競爭的考驗。在德國,可以在許多大學的漢學系學習中文,加上近年來高校間的交往日益頻繁,在這一基礎上誕生的所謂「孔子學院」也承擔著弘揚中國文化的使命,也是以語言教學為核心。此外,還存在著更多民間機構提供類似的語言服務。如何躋身競爭,立於不敗,是正在籌備中的文化中心面臨的課題之一。不過,目前主管中國文化中心項目的中國使館文化參贊董俊新先生對此充滿信心,他認為,德國對中國文化的需求不僅是創辦這個中心的最大推動力,今後,也會是這個中心成功的保障。這難道不也是市場機制的運作規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