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專訪:負面消息不斷,中國經濟值得擔憂嗎?

2021年10月29日

經濟增速回落、多地拉閘限電導致製造業受挫、資產相當於中國GDP2%的恆大集團深陷財務泥潭、監管部門對一些行業出重拳引發收緊民營企業猜測......有關中國經濟的負面新聞頻頻登上頭條,中國經濟態勢與前景已到了令人擔憂的地步嗎?本台記者採訪了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來自台灣的劉宛鑫(Wan-Hsin Liu)博士。

https://p.dw.com/p/42Iul
Symbolbild | China Peking | Evergrande
救就還是不救?恆大危機令中國政府陷入兩難圖片來源: Aly Song/REUTERS

德國之聲:中國近期多地出現關閘限電、柴油限購等現象。這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中國經濟?

劉宛鑫:能源問題的影響對經濟影響非常大,因為畢竟中國是一個製造強國、製造大國。如果限制能源,會影響到工廠整個的生產過程,長遠來看會影響中國的經濟發展。如果工廠的生產、營運、獲利受到影響,最後會影響到人民的生活,消費力也會受到影響。但能源問題的解決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長期性的。通過限電或限購柴油只能在短時間內讓供給不足的問題稍微減緩,並不足以去解決能源與環保的長期性問題。因此必須有一個長期的策略。

德國之聲:那麼中國政府的長期策略是什麼呢?

劉宛鑫:中國政府在十四五中計劃提到今後發展更多綠能,但現在還沒有看到中國政府有一套完整的計劃。我覺得中國政府好像對一些問題的發生感到突如其來,雖然有些問題可以預見到,但中國政府似乎沒有預見到問題會在突然間變得這麼嚴重。能源對經濟的衝擊是長遠的,但我們看到,現在所謂的政策措施是短期性的。長期來看,中國必須做一個政策的調整。中國有很多能源專家、經濟專家,需要他們分析哪些產業需要使用更多能源,怎麼去處理它們的需求。現在看起來中國還沒有一個全面的政策,還沒有很多考慮到綠能。

德國之聲:如果在能源緊缺的情況下,政府是否會去決定哪些產業優先,保哪些企業,不保哪些企業?

劉宛鑫:目前來說中國不能去決定保哪些,不保哪些,因為產業間聯繫非常緊密。比如重工業對能源需求非常大,但不可能去限制其生產,因為重工業產生的鋼、水泥是其它產業生產的基礎。因此它不會這麼做,除非是到了一個非常非常緊急的情況。但這對整個經濟的衝擊非常大。因為產業與產業之間的連接非常緊密,放棄的產業會帶來反饋性衝擊,反而影響到要保的產業。中國"十四五"提到內循環、必須要考量產業之間的連結,維持整個經濟系統,不能分開來考量。

China I blackout I Stromausfall
中國近期多地遇「電荒」,拉閘限電導致一些企業部分停產圖片來源: Noel Celis/AFP

德國之聲:現在政府允許發電廠上漲電價,這樣的措施是否能解決目前的問題?

劉宛鑫:價格上漲後,雖然需求在那裡,但能夠去買能源的人就變得少一點。因此價格如果比較彈性地去反映市場需求,當然對平衡需求有一定的幫助。但問題是,供給不可能因為價格上漲一下子增加。價格上漲後,沒有辦法負擔高價格的廠商就會面臨如何承擔能源價格的問題,因此會影響這些廠商,讓其面臨能否繼續生產的問題。如果企業面臨關廠,他們的員工及其家庭就會受到影響。因此,必須要看中國經濟政策想往哪個方向走,政府採取的政策還需要考慮到避免對經濟穩定、社會穩定產生太大影響。光是彈性價格沒有辦法全面解決這些問題。短時間內問題會變得小一點,但供給本身還是一個問題,最後還是一個經濟結構重整的過程。包括電廠是否有其它的能源來源,其發展是否會得到政策上的支持,在需求面上,要看是否能通過綠科技、綠創新從高能源需求的生產過程轉為低能源需求,這是一個市場結構、經濟結構全面重整的過程。

德國之聲:隨著能源價格上漲,人們首先就會聯想到通膨下一步就會到來。中國經濟說是80%都是靠內需支持,但其實很多人還是感到不敢大手大腳,不敢消費。您擔心中國通膨加速,內需下滑嗎?

劉宛鑫:德國油價上漲後也面臨通膨壓力,中國也一樣。就剛才我們說到的情況為例,能源如果價格往上走,有些工廠就可能面臨無法繼續生產營運的壓力,他們的員工如果擔心失業,就會影響到消費信心和消費意願。比如說中國對新冠控制得很好,但當有新的疫情也會因限制性措施影響企業與民生,這些問題對消費者的信心和意願都會有影響。消費者會擔心何時自己會受到波及,擔心收入不穩定,考慮要存錢應付可能的收入減少。說到通膨,也要看通膨是長期的還是短時間的。如果是短期的,人們只是會暫時抑制消費意願。如果是長期的,影響就會比較大。

德國之聲:房地產市場的動蕩也影響也很大,因為中國人大部分資產都是房產。樓市現在比較混亂的局面會向什麼方向發展?

劉宛鑫:長遠看來樓市會穩定下來,但這種長遠來看會是多長時間呢?這取決於政府會有多少介入,怎麼介入。中國樓市很長時間都被批評為過熱。很多人買房是為了投資、投機,而政府也看到這些投機行為。

德國之聲:比如現在恆大的問題。恆大的資產已經相當於中國GDP的2%,鑑於這麼大的體量,中國政府似乎對恆大危機不能不管。

劉宛鑫:如果房市問題大爆發,影響到的很大部分還是一般的民眾。一般民眾買房還是自住,因此政府不可能放手不管。但政府也不可能因為恆大非常大,所以就盡全力去救它。政府會管,但管的程度會有多大,會以怎樣的角度、怎樣的方式去介入。這是可以討論的問題。並不是說管就整個把它救起來。如果整個把它救起來,用盡稅收等資源,那麼就會給整個市場一個錯誤的訊息,也就是只要做大了,有什麼問題,政府都會去解決。因此現在政府面對一個矛盾的狀況,不能讓恆大全面倒,又不能全面去救它,因為這會讓企業有錯誤的認知。因此,現在考慮的就是怎麼讓一般民眾不會受到太大影響與衝擊,另一方面避免企業有錯誤認知。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必須要用統合性的政策,有整體性的策略。

德國之聲:中國政府是否能掌控局面,有足夠的能力解決目前的問題?

劉宛鑫:我不認為中國政府不能解決問題,只能說有些問題以及問題的嚴重程度是他們沒有預計到的。現在中國政府面臨的挑戰是該採取哪些政策、措施和工具,因為沒有辦法用以前的經濟模式去解決現在的問題,而必須思考哪些措施至少可以去試用,去幫助解決問題。現在整個的發展還是可控的情況,只是無法採用以前的方式去解決。

德國之聲:中國政府最希望用的工具是什麼呢?

劉宛鑫:比如從能源需求來看,中國現在想做的就是怎麼從一個高能源需求產業為重的模式發展到低能源需求產業模式。在高能源需求產業中有哪些方法可以降低原有的能源需求。這需要政策上的支持,幫助創新和研發。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中國解決長期的問題,幫助達到在綠能和環保方面想要達到的目標,讓研發的成果幫助企業從高能源需求往低能源需求發展。這是中國政府在政策上可以思考的方向。

德國之聲:中國的經濟政策和能源問題讓一些外企有些擔憂,您認為外企在投資中國方面還有強大的動力嗎?

劉宛鑫:中國的一大優勢就是市場非常大。投資中國面臨很大挑戰,"十四五"提出的內循環對外企也有一定衝擊。但中國最大的優勢就是市場。外企還會不會投資中國,還是要看它投資的目的。如果是為了銷售產品給中國消費者,那就不會那麼容易離開這個市場。如此它考慮的問題會是,比方說現在的能源問題該如何應對。也就是說能源和其它問題會給他們帶來挑戰,但不見得會讓他們不想投資中國。而如果外企在中國生產的目的是利用中國的低生產成本優勢,但產品最終是銷售到其它國家,那如果有能源等方面的問題,導致低生產成本優勢不在,那它就有可能移到其它國家,比如到低成本的東南亞國家去投資。

Coronavirus in China Changchun Autoproduktion VW FAW Werk
面向中國市場的外資企業仍然看好中國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Photoshot/Zhang Nan

德國之聲:中國現在也在加強金融監管,包括恆大也是債務問題引發的連鎖反應。中國政府還叫停了螞蟻金服上市。預防金融風險是中國政府很多政策的基本考量。中國發生金融風險的可能性有多大?

劉宛鑫:金融體系必須穩住,才能保障中國經濟整個的發展。樓市的不穩會影響經濟,而金融跟各個產業的聯繫更大,中國政府肯定會花更多精力去穩住金融業發展。全新的金融商品會帶來新的風險,如果風險過大,對市場的衝擊非常大。當然政府能如何監管是另外一個問題。從2008年危機可以看到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數位經濟的發展刺激新金融商品的研發,政府如何監管才能降低風險,但不會降低產業對新產品研發的意願,讓這個產業既能發展,又不造成高風險與高不確定性。這是它需要考量的。

德國之聲:整體來說,您認為中國經濟令人擔憂嗎?

劉宛鑫:我不會說擔憂,但我認為它面臨非常多的挑戰。包括疫情,我相信政府有決心去處理這些挑戰,問題在於能處理得多好,花多長時間去解決。和其它經濟體相比較,在疫情前,中國經濟雖然有下滑,但比其它經濟大國都好得多。中國的疫情控制也好很多,使其經濟發展比其它國家也好很多。它處理危機的能力擺在那裡,問題是現在的很多挑戰都是長遠性的,要用長遠的方法去解決這些問題。我不會說需要擔憂,但必須要關注。短時間會有一些不確定性,但長期來看,如果處理得好,就無需過度擔憂。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1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