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專訪:房屋牌能讓香港示威者回家嗎?

Phoebe Kong
2019年10月17日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的最新施政報告,在一片抗議聲之中出爐,主調是解決長年累月的房屋難題。面對超過七成民意要求她下台的呼聲,這些措施還能力挽狂瀾嗎?德國之聲專訪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馬嶽,分析示威浪潮的未來走向。

https://p.dw.com/p/3ROlq
Hongkong China Politik Unruhen Protest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A. Wallace

德國之聲:林鄭月娥把新一份施政報告的重點放在民生政策,現在看來這些措施對於緩和緊張局勢有作用嗎?

這些措施沒什麼意外,反而感覺有點雷聲大雨點小。我認為這不怎麼會令局勢降溫,她想把注意力轉移到民生問題上,但效果十分有限,因為社會主要的關注仍然是政治矛盾和「五大訴求」上。原本外界預計林鄭月娥會在房屋問題上有大動作,引開社會的注意力一段時間,但觀乎今天的反應,她連這一點也做不到。

至於這些房屋政策有沒有效用,也不是所有人都持正面的看法。例如放寬房貸上限反而可能會推高房價,而且因為政治因素,大家對是否買房子多了多重考慮。她在施政報告所說的好像還停留在一年前的狀態,其實不太合理。包括面對民間反對聲音的「明日大嶼」(填海計劃),她仍然堅持要繼續做,只是說找年青人來對話,但公眾對她根本已經沒有信任。

德國之聲:香港政府想要透過政策和行政方式疏導民怨,這條路是否已經行不通?

我比較意外的是,今天竟然沒有人去圍堵立法會,反映示威者已經對她沒有任何期待,甚至覺得她是Nobody,這是很可悲的。林鄭月娥想用政策挽救民望,可是她的公信力已經非常的低,許多人都憎恨她。我感覺她的限制很大,綁手綁腳的。傳統官僚思維也沒怎麼改變,推不出破格的新猶。

德國之聲:普遍輿論對這份施政報告不買帳,建制派立法會議員也表示不滿,是否代表這一系列措施連替她拉攏政治盟友也辦不到?

的確幫助不大。建制派本來期望政府會派錢或有更大動作提升民望,但是結果新措施的力度不夠,無法製造很大的輿論效應,也無法幫助他們迎戰下個月的區議會選舉。而且林鄭月娥的民望太低,他們也不敢贊賞她的施政報告,而要採取較批判的態度。

Carrie Lam Hongkong Proteste im Parlament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K. Cheung

德國之聲:那麼在目前的狀況之下,你認為後續的示威會如何發展?

明報最新報導,由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進行民調顯示,政府一直用的招數其實不管用--民意依然朝反方向發展,愈來愈多人支持暴力,政府和警察的公信力愈來愈低,愈來愈多人認同政府要負責任。

雖然警察的打壓會愈來愈厲害,可能令上街人數減少,但不代表民意逆轉。好像周一(10月14日)的聲援《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集會,只要有不反對通知書就馬上有10幾萬出來。所以抗爭仍然會持續一段時間,具體發展則視乎有沒有突發性事件出現,或者政府會不會再次做出煽風點火的行為。

德國之聲:街頭抗爭仍然會朝著暴力的方向激化下去嗎?

在短期內,我看不到暴力會完全平息,但是相比十一前後那段時間,做的人似乎減少了。原因是警方搜捕的力度很大,現在隨便在街上都有休班警察在抓人,配合《禁蒙面法》實施令犯法的區域更廣。其次,部分人覺得勇武手段開始「見頂」,不能再加強了。少數人質疑勇武的效果,覺得無差別暴力太大,可能令前線示威者稍為收斂。同時我們在網路上也看到,示威者也在做自我檢討,包括美國因素也有一點影響。接下來比較重要的是區議會選舉,這會對運動走向有一定影響。

德國之聲:有分析指出港府可能以社會動亂為由取消區議會選舉,你的研判如何?目前局勢對選情有何影響?

選舉是政權真正在意的東西,因為這牽涉權力位置。然而他們沒有好的處理辦法,延後選舉一定對選情沒有幫助,而完全取消選舉的話,我看不到如何解決當中帶來的問題,例如任期、是否懸空、法律問題等。用陰謀論的角度看,如果政府想為取消選舉鋪路,理應會刺激更多暴力事件,例如不讓支持示威的人參選。不過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被拒絕參選,當然這還需要繼續觀察。

我相信目前的狀況對建制派的選情非常不利,特別是這幾個月林鄭月娥的路線--沒有嘗試挽救民望,只是一直打壓--她其實幾乎沒有照顧建制派的選情。人們會用選票懲罰建制派,只是選票懲罰不了林鄭月娥。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沒有回頭路的香港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