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專訪:外界對美朝峰會期待更高

Michael Knigge
2018年4月20日

白宮方面日前證實,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候任國務卿蓬佩奧在三周前曾經秘密訪問北韓,並與金正恩會晤。美國智庫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的東亞問題專家鄧志強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指出,白宮披露此次密會的時間點非常微妙。

https://p.dw.com/p/2wNmc
CIA Direktor Mike Pompeo
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候任國務卿蓬佩奧在三周前曾經秘密訪問北韓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J. Raedle

德國之聲:2月底,美國的北韓問題特別代表尹汝尚(Joseph Yun)突然退休。美國駐韓國大使職位依然空缺,新任國務卿也沒有正式上任。既非亞洲事務專家、也非職業外交官出身的蓬佩奧卻被委以密訪北韓的重任,這到底意味著什麼?

鄧志強(Abraham Denmark):我認為,這說明美國總統川普对其他官員缺乏信任。同樣有意思的是:在蓬佩奧接受參議院質詢之後,白宮方面依然沒有通報此次訪問。(編註:作為候任國務卿,蓬佩奧必須接受國會兩院的質詢之後才能獲得確認。)這點很令人吃驚,因為密訪北韓的經歷本可以用來向國會證實他的外交能力。我覺得,白宮方面披露訊息的時間點很不尋常。

德國之聲:蓬佩奧和金正恩到底談了些什麼?就你所瞭解的情況,他們兩人在會晤時又能談些什麼?

鄧志強:我並不清楚他們談了些什麼。但是我認為他們必須要談的重點有三條。首先肯定是金正恩與川普会晤的行程安排事宜。這兩國領導人會晤,要談及哪些事情、哪些事情又不能談,雙方肯定會有非常特殊的要求。在北韓,蓬佩奧能夠以總統的權威談判,這點非常重要。第二點也許是最重要的一條:會晤的流程以及兩國元首會談的內容。蓬佩奧也許已經與金正恩確定了第一批要談的問題。第三點則很讓我吃驚:蓬佩奧返回美國時,並沒有帶回那三名依然被囚禁在北韓的美國公民,一名都沒有帶。我們不禁要問:蓬佩奧是否嘗試過帶其中一人回國?在會晤金正恩之前,川普会不會堅持要求北韓方面釋放美國公民?

德國之聲:在川普与金正恩會晤前,美國是否應當將北韓釋放三名被拘押的美國公民作為前提條件?

鄧志強:我認為,只要美國公民依然在北韓被囚禁,與北韓談判就不可能。在我看來,三名美國人以相對健康的狀態獲釋應當是此次會晤的前提條件。雙方在這個議題上的外交立場有多接近,目前還不明朗。

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 | Abraham Denmark
美國智庫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的東亞問題專家鄧志強圖片來源: 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

德國之聲:原本嚴格保密的訪問,現在被公開,這到底對外交任務有沒有幫助?甚至在白宮方面正式披露消息之前,川普也已經暗示了這次訪問。這是否會增加外界對峰會的壓力?

鄧志強:公眾現在知曉了蓬佩奧的密訪,這肯定會增加對峰會的壓力,迫使其必須進行。我猜測,美國官員也認為,這能夠增加對金正恩的壓力,促使其與川普会晤。但是,我更傾向於認為,川普受到了更大的壓力,外界對美國的期望值現在變得更高。川普曾說,會晤暫時還不能進行,並且談了許多保留意見。但是現在蓬佩奧密訪會晤金正恩登上了新聞頭條,這肯定會增加外界對雙方的期待,從而促使峰會最終舉行。

德國之聲:您如何評價川普政府對北韓的談判風格?

鄧志強:川普说,談判目標是北韓徹底無核化。這就為此次談判設立了非常高的目標。徹底無核化是美國北韓政策長期以來的目標,但是沒有任何一屆政府予以實現。平壤雖然曾多次表示願意無核化,但是從來沒有落實。而川普现在則說,北韓將會終止核計劃,他本人也不會容忍一個擁有攻擊美國能力的北韓。美國政府這幾個月對外界傳達的訊息清晰地表明,美方對北韓的讓步有著極高的期待,同時美國政府還想竭力減小外界對美方讓步的預期。川普的安全政策顧問博爾頓(John Bolton)甚至還說,他不認為美國應當為北韓放棄核計劃提供經濟回報。這是極其不尋常的談判方式。現在,普遍的預期是,雙方最終都會作出重大讓步。但是北韓最終是否會予以貫徹、真正停止核計劃,外界則非常懷疑,我也同樣懷疑。

德國之聲:相比幾個月前,您對美朝之間的外交努力是否抱有了更大的希望?

鄧志強:幾個月前,華盛頓還在談論各種軍事選項。相比之下,我們現在抱有更大的希望。兩國之間進行對話,這總是好事情。但是我也有些擔憂:如果川普与金正恩的談判破裂、或是雙方達成的協議被破壞,某些利益集團就有可能試圖採用軍事手段。這些人將以外交失敗為由,慫恿採取軍事手段。因此,軍事衝突的風險並沒有消除,它籠罩著此次會談,也將持續影響金正恩與美國其他盟友今後的會晤。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