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專訪:台灣向歐盟展現「中國專制」外的替代方案

2022年4月11日

瑞典的跨黨派議員聯合訪團週日(4月10日)抵達台灣。德國之聲專訪擔任共同團長的瑞典籍歐洲議會議員魏莫斯(Charlie Weimers),請他分享如何看待近期歐盟與台灣雙邊關係的發展。

https://p.dw.com/p/49kWh
Charlie Weimers im Plenarsaal des Europäischen Parlaments
瑞典籍歐洲議會議員魏莫斯告訴德國之聲,這次出訪台灣的瑞典代表團想更瞭解瑞典與台灣的貿易關係,我們想瞭解台灣人從歐洲和世界不斷變化的地緣政治現實中吸取了什麼教訓。圖片來源: Fredrik Persson/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請您稍微分享一下,這次訪台的行程對您個人與參訪團來說,希望達到的目標為何?

魏莫斯:對我個人來說,此行是為了更瞭解台灣,我非常尊重這個國家與其人民。我在歐洲持續倡導與台灣金融業、貿易、地緣政治等領域相關的議題。對整個代表團來說,我們想更瞭解瑞典與台灣的貿易關係,我們想瞭解台灣人從歐洲和世界不斷變化的地緣政治現實中吸取了什麼教訓。

此外,我們還希望瞭解台灣在打擊假訊息方面所做出的努力。這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關鍵的。在這一年裡,瑞典得經常對抗來自俄羅斯的假訊息。另一個我個人期待瞭解的事情,是台灣為與中國脫鉤而做出的努力。我知道這對台灣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這對歐洲與瑞典來說也同樣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因為瑞典在中國市場做出很多投資。

我們希望學習台灣的經驗,並就如何加強我們供應鏈的韌性交換意見。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議題。

德國之聲:過去幾年來,歐洲透過不同的事件,也重新在審視如何處理與中國的關係。從您的角度來看,台灣是否能在歐中關係產生變化之際,成為歐盟在亞洲地區找尋合作夥伴時的一個選項呢?

魏莫斯:我認為,當我們試圖與中國脫鉤時,台灣應該是中國以外,歐盟應該考慮的主要合作夥伴之一。我認為歐盟應在亞洲民主的大背景下,來看待與台灣的關係。我們需要找到方法,在不依賴中國的情況下發展與印太地區的聯繫。

談到瑞典與中國的關係,我認為頗諷刺的是,中國無法瞭解瑞典人的心態,以至於他們派了一個「戰狼」外交官來試圖制服我們,逼迫我們磕頭。然而,此舉反而加強了瑞典人的意識,那就是——瑞典必須重新定位,重新調整我們在外交上的優先次序。這是中國共產黨犯下的一大錯誤,他們也已經從這當中得出一些結論。

Charlie Weimers im Plenarsaal des Europäischen Parlaments
魏莫斯認為,歐洲的地緣政治中右派與左派結盟對台灣來說是有利的,因為這個結盟將推動歐盟在中國問題上找尋一個新方向。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 / Geisler-Fotopress

目前在瑞典與歐盟逐漸發生的現象是,保守派與自由派的人士重新定位與對方的合作。在歐盟的部分,右派與左派之間的結盟,是阻止歐盟通過歐中投資協議的一個關鍵因素。

另外,當我去年起草「台灣歐盟政治關係暨合作決議案」時,德國綠黨的歐洲議會議員包瑞翰(Reinhard Butikofer)便是我其中一個主要盟友。該決議案是歐洲議會通過第一個與台灣相關的決議。藉由右派與左派在歐洲議會的結盟,我們也將中間路線的政黨推向一個正確的方向。對像我這樣的保守派政治人物來說,我在印太地區看到一個很重要的地緣政治因素是,台灣正向我們展現一個替代中國專制模式的方案。

歐洲的地緣政治中右派與左派結盟對台灣來說是有利的,因為這個結盟將推動歐盟在中國問題上找尋一個新方向。至於去年遭歐洲議會凍結的歐中投資協議,我很確定歐盟短期內不會重啟與該協議相關的事宜。而雖然歐盟與台灣的雙邊投資協議目前被歐盟委員會擱置,但我認為當歐盟意識到中國與俄羅斯合作帶來的地緣政治影響時,會間接讓反對台歐盟雙邊投資協議的那一方,無法延續他們的行動。

德國之聲:過去一年來,部分歐盟國家開始試圖提升與台灣的雙邊關係,但過程中中國也試圖以各種方式來向這些國家施壓。就您來看,立陶宛的案例是否有影響其他歐盟國家審視他們與中國或台灣的關係?

魏莫斯:我認為歐洲各國政府從中國的行動中,看到的是舊式的帝國主義,這與俄羅斯表現出來的帝國主義是相似的。歐盟內部小型國家對中國施壓所做出的回應,是非常令人鼓舞的。我認為,我們需要思考如何加強歐盟對這類敵對行動的能力,因為我不指望北京會很快停止相關行動。

從澳大利亞的情況我們也瞭解到,會使中國做出反制行動的議題不只限於台灣相關的問題。中國政府是被一種全面性的帝國主義心態所支配著,所以我認為歐盟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這種情況下,確保小國可以追求獨立的外交戰略。

魏莫斯是瑞典籍的歐洲議會議員,也是去年歐洲議會通過的台灣決議案之起草人之一。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