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專訪:「吵吵鬧鬧但總體可控」

採訪記者:雨涵2016年6月3日

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將在複雜的背景下開幕:南中國海上空氣氛日益緊張,歐巴馬任期即將結束,該對話機制能否延續前途未卜。中美問題專家金燦榮教授認為,兩國之間的摩擦還會繼續增加,但總體上仍會維持穩定。

https://p.dw.com/p/1Izvr
Barack Obama Xi Jinping China Washington USA
今年3月31日歐巴馬在華盛頓會見習近平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AP Photo/J.Martin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將在下周一召開,最近一段時間兩國因為南中國海問題分歧日益加大,在這種氣氛下,這次對話取得實質性成果的前景如何?

金燦榮:中國方面一直重視與美國對話,但是今年的對話肯定比往年要困難一點。原因就是中美目前圍繞南海問題有著比較緊張的博弈,另外還有一個背景就是,歐巴馬即將卸任,新的美國政府不知道是否還會延續這個對話機制。中國當然是非常希望這個對話能夠繼續下去。在對話背景比較複雜,對話這個機制本身的前景也不明朗的情況下,我個人直覺是中國方面非常希望下周即將舉行的這次對話能夠取得成果,讓美國方面感覺到這個機制有價值,新政府也能延續下去。

我大膽推測這次對話可能主要聚焦在三個話題上:首先是經濟對話,中美可能會就雙邊投資協定(BIT)作進一步的協商,就所謂的負面清單達成某種共識。戰略對話的焦點應該是台灣問題,在台灣政治發生變化之後,兩岸關係前景不確定,如何保障海峽兩岸不出事兒應該是中美討論的中心。另外在戰略對話下面還有一個小的機制是安全對話,這個對話的主題應該比較明確了,就是南海。如何在南中國海的立場對立的情況下保證雙方不發生軍事摩擦,這也是一個焦點議題。

China Jin Canrong Interview in Beijing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教授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Kyodo

德國之聲:在南中國海問題上,菲律賓向海牙國際法庭提交了一份訴訟,並且得到了美國的支持。這一仲裁結果將在近期公佈,屆時中美關係是否面臨繼續惡化的威脅?

金燦榮:中國對菲律賓提交訴訟的態度是不參與、不接受。中美之間肯定會有摩擦,美國會借此指責中國不尊重國際法,而中國則會說這個事兒是你美國操縱的。因為菲律賓的訴狀是美國人幫他們寫的,三千多份佐證材料也是美國人幫他們找的。所以中國認為這是個政治行動而非法律行動。

圍繞這個南海仲裁決議案的分歧,雙方會有輿論上的對抗。另外也可能會有外交上的較量,美國會利用很多平台來批評中國,比如G7、香格里拉會議、慕尼黑安全會議等。中國也會拉自己的朋友圈。此外不排除美國對中國採取某種經濟制裁。比較令人擔心的是美國加大施加軍事壓力,引發中方的軍事對抗,這就比較麻煩了。所以我也估計這次第八輪戰略經濟對話中的安全對話,一定會集中在這個話題上,即如何在雙方立場尖銳對立的情況下,保證不發生軍事衝突。

Taiwan Tsai Ing-wens Amtsantritt
蔡英文上任後,兩岸關係走向頗受關注圖片來源: Reuters/T. Siu

德國之聲:台灣的新政府剛上任,目前在各方面的立場還不是很明朗。美國對於台灣政府更迭之後,兩岸之間的關係發展如何看待?

金燦榮:美國很關心兩岸關係,蔡英文在"5‧20"宣誓就職的時候,美國派了很大的代表團去參加。在台灣問題上美國的態度是一貫的,就是希望兩岸不要出事兒。蔡英文也向美國保證過,要保持現狀。在這個問題上,美國的政策是很穩定的。

德國之聲:近日北韓勞動黨高層訪問了中國,此前也有媒體報導稱美中兩國可能會進一步加強合作,共同促使北韓返回朝核問題談判桌。您認為雙方是否有可能利用這次對話繼續磋商北韓問題?

金燦榮:中美對話已經進行到第八輪,它的特點就是涉及議題非常廣泛。我們剛才講到的三個議題是"焦點",但也不意味著忽略其它問題。我認為在這個戰略對話下面,一定也會談到北韓問題。中美在反對北韓擁核的問題上立場是一致的,是可以合作的。只不過中國與北韓是鄰居,我們的顧忌就多一點。中國一方面同意制裁,施加壓力迫使北韓棄核,但另一方面也不希望出現敵對關係。所以就會有在制裁的同時兩國高層交往還在進行中的情況出現。

德國之聲:有評論分析指出,歐巴馬一些前任比如小布希或者克林頓比較傾向於在任期最後一年中改善美中關係,以便給下一屆政府留下較為有利的延續基礎。但是歐巴馬任內的最後一年,中美關係卻日漸緊張。您認為在歐巴馬任期的最後幾個月裡,兩國關係還會有新的轉機嗎?

金燦榮:歐巴馬政府執政以後的中美關係確實和以前不太一樣。在克林頓和小布希時期,都是一開始關係不太好,到後來慢慢又好了起來。但歐巴馬任內的趨勢是相反的:一開始還不錯,他在09年上任之後就到中國訪問,但是後來慢慢關係就變差了。但這種相反的發展曲線應該和歐巴馬的個人意願沒有關係,是兩國力量消長變化的一個結果。在克林頓和小布希時期,中國距離美國很遠,美國還是很自信的。 但在歐巴馬任內,中國慢慢趕上來了,去年中國的製造業總量已經相當於美國的150%。這就讓美國增加了對中國的防範,所以不管是誰當總統,這一點都是不變的。

但我個人認為歐巴馬本人還是想穩定中美關係的,希望離任以後留下一個好的"遺產"。所以我大膽推測,儘管圍繞南海問題吵吵鬧鬧,但是9月份歐巴馬還是會來杭州參加G20峰會,11月在拉美召開的APEC會議習近平也會去,所以年內兩國元首還會有兩次見面,這對中美關係發展還是會有所幫助。在歐巴馬離任的時候,兩國關係總體應該是穩定的,框架就是"既競爭又合作",儘管競爭面比以前更大了。

德國之聲:說到習近平與歐巴馬的會面,就令人回想起2013年在安納伯格陽光莊園的那次會談,習近平提出建立"新型大國關係"。時隔數年,您認為在這個新型大國關係方面有沒有取得進展呢?

Boldkombo Hillary Clinton Donald Trump Emotionen
金燦榮:不管誰當下一任美國總統,中美關係基調不會變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M.Altaffer/N.Shohov

金燦榮:新型大國關係的主觀意願是很好的,就是希望中美兩國不要陷入"老大老二之間必有一戰"的歷史悲劇。美國大概對這個主觀願望也不否定。新型大國關係主要有三個內容,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和合作共贏。美國對第一點不衝突不對抗也是認同的,只不過對後兩點有一些保留。可以說,新型大國關係這個思路沒有起到我們所期待的那麼大的作用,但是至少沒有負面作用。

不管下一任美國總統是誰,我對中美關係未來保持穩定都是很有信心的。儘管摩擦會越來越多,但是問題是可控的。所以維持一個"吵吵鬧鬧但大致可控"的中美關係的前景還是值得看好的。

採訪對象簡介:金燦榮,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美國政治與外交。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