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社會亞洲

專訪:「中國婚育率降低是一種非正式抗議」 

安靜
2021年3月9日

中國女性的角色變遷、現實問題和社會矛盾……專門研究中國政治與社會的德國知名漢學家王海(Thomas Heberer)闡述了他的觀察。

https://p.dw.com/p/3qPHL
Taiwan Taipei | Frau mit Kind geht an Fernseher vorbei: Ansprache Xi Jingping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S. Yeh

(德國之聲中文網)三八婦女節當天,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University of Duisburg-Essen)魯爾都市孔子學院舉辦了一場有關「中國女性角色變遷」的討論會。主講人之一是來自該大學的中國政治與社會資深教授王海(Thomas Heberer),他在會後接受本台專訪。

德國之聲:說到中國女性角色變遷,據您觀察,21世紀以來,其中最大的變化是什麼?

王海:中國女性角色發生巨變是在上個世紀:清朝結束、中華民國成立、尤其是50年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對女性的新角色起到了關鍵作用。自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越來越多的女性參與公共生活、工業生產以及城市服務領域。

而隨著21世紀網路和手機的發展,女性之間的聯繫更加緊密。網路变得越來越重要,可能也是中國婦聯角色弱化的一個原因。他們不再代表女性的利益,需要重新轉型和定位。

德國之聲:婦聯不再代表女性的利益,那代表的是……?

王海:一方面,中國依舊存在男女同工不同酬、女性薪資偏低的現象。同時,越來越多的女性不想要孩子,導致出生率大幅下降。另一方面,中國也出現了me too 運動,尤其反對性騷擾和性暴力,以及反對家庭暴力的浪潮。我最新看到的一項中國問卷調查顯示,40%的中國女性表示曾遭遇家庭暴力。這是一大問題,雖然中國有《反家暴法》,但是實際生活中的情況卻常常是:受害女性報警時,警察則會試圖說服女方「家醜不外揚」,「夫妻間私下解決」。中國婦聯卻沒有對上述這些運動和變化做出反應,未能相應地維護女性的權益,這個組織的意義也由此大幅減弱。

Thomas Heberer
專門研究中國政治與社會的德國知名漢學家王海(Thomas Heberer,資料圖片)圖片來源: DW

德國之聲:您提到中國出生率大幅下降,包括結婚率也越來越低,您認為主要原因何在?

王海:出生率和結婚率大幅下降,在我看來,這是一種女性反對傳統觀念的新的非正式抗議方式。據我觀察,女性依舊面臨要在30歲前結婚的巨大壓力,來自家庭的壓力。與此同時,許多,尤其來自中產家庭的女性都是職業女性,工作和育兒之間存在矛盾,我們德國也有類似問題。而在中國養孩子又特別昂貴,從幼兒園、中小學到高等教育,有孩子的家庭經濟負擔很大。我也從不少中產家庭口中獲悉,他們不想要孩子,而是更想在改善自己的生活方面投資。

德國之聲:一方面,女性反對傳統觀念,而另一方面,復興傳統文化的呼聲漸高。這對中國社會意味著什麼?

王海:我不覺得傳統文化在復興,只是有聲音表示,女性要更多地承擔家務和育兒的工作,這可能和計劃生育政策的後果有關,這一政策帶來了很多問題。父母雙方都要全職工作,陪孩子的時間自然就少,這對孩子的心理和行為都會帶來影響。因此中國政府也開始呼籲,經濟條件允許的家庭,媽媽應該留在家裡照顧孩子,這有益於孩子的成長。在農村,當然還有另一個問題:父母去城市打工,孩子完全由祖父母照顧。留守兒童現象在最近10到15年之間成為中國社會的一大問題。

德國之聲:這種呼籲有助於提高出生率還是會適得其反?

王海:與這種呼籲並存的是一種反彈:不少年輕中國女性對此不屑一顧,她們更希望追求獨立和事業上的成功。出生率和結婚率的下降都是這種反彈的一部分。

德國之聲:我們最後將目光投向正在召開的中國兩會,不難看出,女性在政界,尤其在高層的比例依舊很低。而在商界則有相對較多的女性身影,例如在全球白手起家女富豪榜上,中國女企業家數量最多。為什麼會有這種差異?

王海:我想,女性可能對政治有另一種觀點,她們可能並不太樂於投身政治。另外,中國社會的男權觀念依舊很強,男性扮演重要角色,當然我們(德國)也是類似情況。女性首先要有參政意願,其次還要意識到其中的代價,因為任務越重,就意味著陪家人的時間就越少。所以政界的男性比例更高。女性比例較低還和沒有出台相應的鼓勵政策有關。例如,德國通過出台政策,就上市公司董事會的女性比例做出規定。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