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客座評論:台積電來了也救不了德國車

烏凌翔
2023年1月22日

作為汽車大國的德國卻因「缺芯」而掉隊。本文作者認為,即便台積電來德設廠,也無法解決德國汽車工業未來發展的根本性問題。

https://p.dw.com/p/4MTgk
媒體傳台積電將來德國辦廠。圖為台積電在南京的一個展覽
媒體傳台積電將來德國辦廠。圖為台積電在南京的一個展覽圖片來源: Costfoto /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一個真實故事:2022年,台灣,一位德國高級轎車買主驚訝的發現,他看中的車款座椅不是電動的。當他把這個「奇聞」告訴他的同好,得到的回應竟是,「我看中的那輛沒有後廂蓋自動開啟,必須手動」!

瑕疵不同,原因卻無異,都是缺了整車總價約萬分之一的一顆晶片。可以想像,還有更多美國車、歐洲車、日本車,若不願以缺陷產品面市,就必須停在生產線上等待,等待一顆小小的晶片到貨。

電動車結構比傳統油車簡單,減少近四成的零件,從3萬多個降到低於2萬個,未來零件「模組化」之後會更少,其中晶片的需求量卻是油車的4~10倍,依車型可能多達數千片;而且若是為了滿足自動駕駛等高速5G通訊與邊緣運算(Edge Computing)等應用場景,就需要先進製程才能量產出的高效能(High Performance)晶片。

那麼,為了讓缺少晶片而無法出貨或交出瑕疵車的噩夢不再重現,德國汽車產業未來所需的晶片將從何而來?

世界上有6個晶片強國:美國、歐洲(各國算一家),然後是中國、日本、韓國和台灣。美國半導體長於晶片設計,掌握工具軟體與製造設備,但先進製程技術卻落後台、韓,只能力促台積電、三星跨海去美國設廠,雖然不止是為了維持汽車王國的美譽,卻也顯見實力有限。中國是「西方世界」要減少依賴的「紅色供應鏈」,晶片製造正是其科技產業的短板;日本曾在上世紀叱咤風雲,現在無奈的只能收起大和民族驕傲,請求台積電到熊本設廠;韓國的強項是記憶晶,其它邏輯、類比、影像感測等類型的晶片,也依靠外援。

德企自己造晶片 博世斥巨資建現代化工廠

德國所處的情形是:中國不能靠,美、日、韓靠不住,只有靠台灣。

難道不能靠自己嗎?前年(2021),德國博世集團(Bosch)-全球最大汽車零件供應商之一,不就在德勒斯登完成了一座十億歐元投資額的12吋晶圓新廠嗎?該廠自動化程度極高,緩解人力負擔的成就,可謂典範。

然而,問題仍在於前述電動車與自動駕駛所須的晶片,不僅需求量大,還須要小於10奈米及其它各種先進製程來製造,除了博世集團,現有歐系晶片大廠英飛凌(Infineon Technologies)、意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恩智浦(NXP Semiconductors)都力有不逮,但台灣的台積電則是步入了「一個人的武林」境界,什麼都能造,又精又好,而且產能大,調度靈活。

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2022年11月在曼谷亞太峰會期間
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2022年11月在曼谷亞太峰會期間圖片來源: JIRAPORN KUHAKAN/REUTERS

德國的數位產業早已掉隊

如果要問,德國與其它歐系大廠,之前為何「無動於衷」,沒有及早投入研發,是什麼改變了呢?有兩個可能的答案。

一個是之前高階晶片的「出海口」主要是手機與伺服器,德國沒有這類產業,若投入高額研發,量產了高階晶片,仍要賣到亞洲去,不合理。現在電動車與自動駕駛車的需求漸漸浮現,產值又與消費電子產業旗鼓相當,商機誘人。看來,德國在世紀之交的數位產業競爭中有些「掉隊」了,未來的主流-電動車產業-若再被美、中、日、韓甩開差距,整體國力排名都可能因而倒退,怎能再輕忽以對?

另一個原因則是,現在全球都看得很清楚的所謂「地緣政治」風險,在美、中兩大政治板塊擠壓下,小國被逼的選邊站,中等強國-如德國-也必須自求多福,雖然不能跟美、中進行全面科技產業競爭,至少特定主流產業要能把握供應鏈盡量自給自足,維護所謂「科技主權」

當然,德國不是成功吸引了台積電來Dresden設立晶片廠就能開慶功宴了,還早!

電池佔電動車成本近四成,而全球叫得出名號的電池供應商,有中國的寧德時代、比亞迪,韓國的LGES、SK on、三星,還有日本的Panasonic,這裡沒有一家德國甚至歐洲大廠

要如何克服電池自主這個難題,可能是德國造車業下一個要頭痛的問題了。
 

 

烏凌翔,資深媒體人, 台大政治系博士,美國密西根大學電資碩士。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