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奧地利當選總統范德貝倫其人

Kersten Knipp 2016年5月24日

有綠黨根源的獨立人士范德貝倫贏得奧地利總統選舉。選戰中,他也發出過保守色彩聲調。現在,他得重新整合政治上分裂的國家了。

https://p.dw.com/p/1ItS3
Österreich Präsidenten-Wahl 2016 Gewinner Alexander Van der Bellen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R. Zak

(德國之聲中文網)年紀更大的他,倒是受年輕一代支持的候選人。選情調查結果顯示,30歲以下的奧地利人中約有三分之二願把票投給亞歷山大‧范德貝倫(Alexander Van der Bellen),願看到這位72歲的經濟學教授成為國家元首。如此看來,他之當選也是代際衝突的表現:50歲以上的奧地利人中的大多數把票投給了他的競爭對手諾伯特‧霍費爾(Norbert Hofer),-奧地利自由黨的候選人。

在第二輪選舉中,范德貝倫贏得同胞中的多數。奧地利的經濟和文化精英們力挺他。很可能,這一點最終還是起了作用。他們的支持彌補了范德貝倫通常表現出的那種小心翼翼、近乎矜持的形象。

Österreich Wahlplakate 2016
選戰廣告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APA/picturedesk/Techt

不重砌舊界牆

或許就因為他的矜持與小心翼翼,首輪選舉中,他敗給了善於表現出"親民"形象的那位對手。新聞雜誌《輪廓》(Profil)就此寫道:"跟各色人等作無關痛癢的聊天被認為是贏得選戰的不二法門,其實,大謬不然:候選人再有能說會道的天賦,也不能說明他真有政治家的能耐"。

曾為綠黨主席的范德貝倫始終贊同建立一個開放的、多元文化的社會。選戰中,他也堅持了這一路線。談及難民政策,他表示,應抵制重砌舊界牆的誘惑。當然,在選戰中,他也注意到了國內民眾在移民問題上已然變化了的情緒。他明確表示,奧地利雖是一個開放的國度,但沒有經濟移民的位置。

蒂羅爾的一名徒步遊人

網上的他牽著狗在蒂羅爾(Tirol)山區徒步漫遊。這圖象具有雙重意義:既影射了他曾經的綠黨身份,同時又凸顯出自己是一名有濃厚鄉情的公民。不過,他是以非黨派人士投入選戰的。在大規模移民時代,"家鄉"這一概念尤其在奧地利的保守陣營選民中受到越來越大的重視。

對范德貝倫來說,與保守派打交道,並非難事。《輪廓》雜誌便寫道,范德貝倫是生態運動陣營中富於幽默感的知識分子,由此,人們大致可以放心:若有空閒,他不會把時間花在搭建地下烏龜通道上;此外,作為經濟學教授,他還會為綠色奇跡世界注入某種務實感。

"改變而非摧毀"

與此相應,選戰中,范德貝倫在原則上建議走一條中間道路。他在網頁上表示,"我們需要改變,但不是摧毀現狀"。他指出,此次總統選舉具有方向性意義:"或者是導致更多對立以致摧毀現有體制,或者是實現更多的親和以及對現有體制的改變。我將永遠強調共同、避免分離。"

Österreich Wahlen Norbert Hofer Alexander Van der Bellen TV
兩名競選人在第二輪投票前一天(2016.5.22)圖片來源: Reuters/H. Bader

范德貝倫進入政界相對較晚。很長一段時間內,這位因斯布魯克大學和維也納大學的國民經濟學教授同情社民黨。1984年,政府計劃在多瑙河上建發電站,成為他加入綠黨的誘因。綠黨反對該項目。10年後,他以綠黨人士身份進入奧地利議會。注重平衡的范德貝倫為處於分裂狀態的綠黨重新整合作出了主要貢獻。

現在,要看他是否能在成功整合了政黨後也能重新整合國家。范德貝倫以50.3%的得票率險勝。這意味著,他尚需說服眾多奧地利人認可他以及他的政治決策。范德貝倫必須幫助國家重新找到政治的中間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