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報摘:"共產黨的一大敗筆"

德國之聲 中文網
2017年7月14日

中國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出國遺願未能實現而在安全力量把守之下病逝的消息,引發各國媒體的強烈反響。以下是部分相關評論文章的摘要。

https://p.dw.com/p/2gXFa
Hong Kong | Trauer um  Liu Xiaobo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Kin Cheung

(德國之聲中文網)《明鏡線上》發表駐京記者Bernhard Zand撰寫的悼詞,文章的開頭,作者這樣寫道:

"當代中國還從未這般毫不留情地迫害自己偉大的兒子,中國政府還未在其他人那裡將非人性的一面表現地如此淋漓盡致,也許正是在劉曉波面前,它也從未感受到如此的恐懼。周四,作家、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61歲),患肝癌在安全力量嚴密把守的醫院與世長辭。

"六四之後,劉曉波被稱為'天安門四君子'之一。按照孔子的理念,君子具備了最理想的德行:'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在同癌症的鬥爭中,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未能取勝。一位'君子'離開了人世,卻留下了'小人'。"

《法蘭克福匯報》前駐華記者Mark Simons就劉曉波之死發表長篇評論:

"劉曉波一案,包括他在監督下死去的情景,都將作為中國共產黨的一大敗筆,牢牢地烙印在人們的記憶裡。如果把中國人口都算上,十年來被禁忌的'劉曉波'這個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的名字,可能沒有那麼多人知道。然而,自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加入公共討論的中國知識分子,都十分熟悉這位特立獨行、堅信和平的人道主義者,他們也清楚,迫害他的國家以及國家權力的傲慢更會對他表現出毫無留情。

"同其他偉大的獲獎者的不同之處在於,劉曉波從來不是一位具有召喚力的演說家,但以此來輕視他卻是大錯特錯:他的歷史意義完全體現在他的文字裡,字裡行間,他的個人歷程以及不屈不撓的態度和心地的寬廣,都躍然紙上。"

德國《日報》(Die Tageszeitung)寫道,在最後的日子,劉曉波只有一個願望,他希望最後見到妻子劉霞。這請求被批准:「但這是中國當局給這名諾貝爾和平獎和他的夫人僅有的仁慈。幾天前,劉霞請求當局批准身患肝癌的丈夫飛往海德堡,讓德國大夫為她治病。德國政府也作出努力。但是中國表示拒絕。」

作者Felix Lee寫道,最勇敢和最犀利的中國政府批評人士之一去世了:「中國政府多年前將這名哲學家、文學家和詩人視為國家最可怕的敵人之一——儘管他僅擁有一件武器:寫和說。」

「劉曉波最知名的照片上根本看不到他的身影。這張相片攝於2010年12月10日,是奧斯陸市政廳的舞台上的一張空椅子。本來劉曉波應該坐在這個為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準備的座位上。不過他以『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名被判處11年徒刑,當時正在服刑。」《南德意志報》本周五發表的一篇文章開頭這樣寫道。

文章接著指出,這位人權人士在沈陽逝世,終年61歲。被看守,被隔離:「這次也沒有照片,直到最後一口氣,北京當局都怕他,這個身患絕症的人。肝癌末期。他最後的願望是在國外治病,政府拒絕了他的請求。」

文章作者Christoph Giesen寫道:「臣服、沉默甚至發出錯誤的讚美。這些劉曉波從未做過。」博士畢業後他前往奧斯陸大學,三個月後他去了夏威夷、之後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當客座講師。在紐約,他結識了藝術家艾未未:「接下來,有一個星期改變了劉曉波的一生,也改變了中國近代的歷史:天安門大屠殺。」

「在紐約的劉曉波買了一張前往北京的機票——僅買了單程。他到學生那裡,撰寫傳單內容。他稱李鵬政府是『偽政府』,要求獨立工會和私有化。他與朋友一起開始絕食抗議。美國電視台拍攝了他的畫面。中國之外現在也有人認識他:這個加入學生隊伍的大學老師。」

「天安門血案兩天後他被逮捕。這是他首次入獄,在監獄中呆了一年半的時間。」文章採訪了劉蘇裡,兩人曾在秦城監獄為鄰。他介紹說:「一開始我們嘗試通過水管交流。我們必須悄悄地小聲說話,不讓別人聽見。」聲音壓得如此之低,以至於他們自己都聽不見。他們開始將紙條綁在石頭上,互丟紙條。

 文章寫到:「1991年兩人都被釋放。劉蘇裡保證他再不會就大屠殺表態,不會接受採訪也不會寫文章。他開始做書商。」劉曉波走了另外一條路,寫了一本關於六四的書,在外國媒體上,他要求改革。在中國他不被允許公開亮相:「他當時的女朋友劉霞想要去探望他,但因為沒有結婚證不被准許見面。」1998年,他終於得到了一次特例,被允許在勞教所結婚:「劉霞僅僅被允許在丈夫身邊留一夜。」

《紐約時報》駐京記者儲百亮這樣分析道:

"中國唯一的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劉曉波在1989年聲名鵲起,當時共產黨在天安門廣場暴力鎮壓抗議活動,引起國際嘩然。

"近30年後,劉曉波在關押期間因癌症病逝,在病篤與無聲中再次突顯一個問題:西方政府缺乏對抗捲土重來的中國威權主義者的能力或意願。

"劉曉波的命運反映了在西方與中國的交涉中,人權問題是如何大事變小的。同時也顯示出,一個擁有強大軍力的大國的共產黨領導人,可以怎樣蔑視外國的請求,哪怕這關乎一個垂死之人。"

China Krankenhaus, in das Liu Xiaobo eingeliefert wurde
劉曉波病亡的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圖片來源: Imago/Kyodo News

BBC中國總編Carrie Gracie在題為"劉曉波:中國無法抹掉的人物"就劉曉波和納粹時期德國的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奧西茨基(Carl von Ossietzky)進行了對比:

"在劉曉波2010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時候,北京開始覺得這是個問題。這個獎項立刻令劉曉波成為因信念而被監禁的國際人士名單中的一員,加入了尼爾遜‧曼德拉、翁山蘇姬和卡爾‧馮‧奧西茨基的行列。

"最後的一個或許很多人並不熟悉,但對北京來說,他是個特別令人不安的類比。奧西茨基在1935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時,正被關押在集中營。希特勒不允許他的任何一個家屬代為領獎。

"劉曉波直到癌症末期方獲准保外就醫,即使在醫院,他仍受到嚴密守衛,好多朋友都不被允許來到他的床前。將近八十年前,奧西茨基也是醫治過晚,在獄卒看守之下,在醫院去世。

英國《衛報》在周四就發表的以下社論:

"時至今日,並不是只有納粹德國讓一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死於監禁之中。劉曉波在醫院病故時,也仍因其9年前和平呼籲民主改革而被看守著。這是中國的恥辱,也是世界良心的污點。德國,致力於釋放劉曉波的行動令人尊敬;美國、加拿大和歐盟都曾呼籲:劉曉波應該被允許因治病而離開中國。然而,唯一一位親自公開呼籲恢復劉曉波自由的領導人是台灣的蔡英文。

"挪威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批評各界對劉曉波晚期癌症作出的'遲到、猶豫'的反應。各國政府更看重同中國的貿易機會,...現在一切都為時過晚。"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