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國家銀行日子不好過

2002年5月3日

新蘇黎世報也報導了中國國家銀行的處境。該報刊登的一篇長篇文章說,從技術角度來看,中國的國家銀行已經無償還能力。這些銀行貸出的不良貸款總額超過了公佈的數額,而指望接受貸款的單位償還貸款,更是緲無希望。瑞士的這家報紙寫道:

https://p.dw.com/p/29Ce
德國金融城法蘭克福-中國好幾家銀行都在這裡設了點圖片來源: AP

「Öì鎔基總理試圖使國營經濟變成有效益的領域,然而這些嘗試都失敗了。銀行壞帳死賬的可悲統計數字正是這一失敗帶來的後果。官方不願承認這個事實,兩年前,Öì鎔基以西方政界人士的風格把他的使命遭到失敗說成『取得了成就』,宣稱大多數企業和銀行又開始贏利了。大家都知道,這是胡說八道,在這個問題上說大話早就被人嗤之以鼻了。

中國所有的大銀行年復一年地獲得『贏利』,除此以外,在中國不可能有別的說法。然而,這樣的結算,第一,不包括貸款和呆帳、死帳;第二,中國承認,這些公佈的『贏利』實際上只是這四家銀行的國外分行取得的。國家銀行仍然受國家任命的行政官員控制。一旦出了問題,內閣成員就陷入了窘境。例如,據說貪污大量款項的中國銀行前任行長王雪冰就是Öì鎔基;總理的心腹。

根據中國加入世貿的協議,到2006年外國銀行可以在中國全面開展業務,處於目前這種狀態的中國銀行如何應對這一形勢,尚不得而知。過去面對類似情況時,中國政府就干脆開動印鈔機,大量發行鈔票,現在看起來要採取軟性改革政策,但是這些改革政策的結構和後果都不明確。

為了美化國家銀行的信譽和結算情況,政府採用了各種手段,希望這些銀行有朝一日掛牌上市,但到目前為止,這些嘗試都在現實面前失敗了。銀行擁有透明度就會暴露虧損,一旦掩飾虧損,透明度就不復存在。大銀行掛牌上市雖然早有計劃,但是一再推遲,其原因顯然是政府無法下決心,把那些臭氣熏天的變質雞蛋從筐中取出。

幾十年來,中國流行著『為社會著想』的口號,這個口號的實質就是向國家伸手。如果國有企業的領導向北京發出呼救的聲音,政府難以拒絕伸出援助之手。這樣,金錢就會仍然以不良貸款的形式流向企業,而銀行仍然會借助於會計的創造性方法,象變魔術一樣創造自己的『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