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四分之一消費者購買假冒偽劣產品

德國之聲中文網2008年9月5日

消費者對仿冒商品越來越不在乎了。調查顯示,許多購買者有意識地購買偽造品。受衝擊的不僅僅是奢侈品行業,許多日用百貨同樣深受造假之害,而仿冒偽劣商品給正規廠家帶來的損失已經達到幾百億歐元之巨。德國之聲中文網綜合報導如下。

https://p.dw.com/p/FBuU
歐盟海關截獲假鞋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

下面這個數字會讓許多正規廠家膽戰心驚:根據周四在柏林公佈的一項調查結果,超過四分之一的消費者至少"時不時"地會購買假貨。28%的受訪者在過去三年中曾經購買過侵權和仿冒商品,而這個比例在年輕人中還要高很多。

買假貨 無所謂

受安永會計事務所和德國品牌協會的委託,市場調研機構Valid Research調查了德國、奧地利、瑞士和荷蘭的2500名消費者。根據調查結果,超過60%的被調查者曾經在完全知情的情況下有意識地購買過仿冒商品。在大部分情況下,低廉的價格是他們這麼做的原因。

另一方面,只有很少消費者擔心購買廉價仿製品有可能會給他們帶來的個人名譽上的損失。調查指出,九成消費者不認為購買假貨會讓他們在親朋好友中的形象受損。"現在,偽造品已經被社會接受。"調查的主持者彼得‧舒默爾不無擔心地說。

正規廠家蒙受巨大損失

很明顯,假冒偽劣商品給歐洲經濟帶來的威脅越來越嚴重。安永指出,仿製品使正規消費品生產廠家每年蒙受多達350億歐元的損失,這相當於這個行業全年營業額的2%。而這個數據並不包括間接損失 - 比如對企業形象的損害或者治理造假所需的費用。

舒默爾說,現在,受到仿冒侵權影響的並不僅僅是奢侈品行業。實際上,幾乎所有的產品都在被仿冒:從洗衣粉到藥品,從速食食品到沐浴露。

受假貨衝擊最大的是鞋帽、成衣以及化妝品行業。假貨製造商往往在沒有授權的情況下使用正規廠家的註册商標,或者對他們的產品進行簡單的仿製。2007年,歐盟海關查獲的此類仿冒品超過了驚人的7900萬件。調查顯示,幾乎所有的鞋帽和成衣類仿製品都來自中國,假冒化妝品則來自其他一些亞洲國家。而51%的假冒食品和飲料是在東歐生產的。舒默爾說,仿冒品的生產者已經越來越多地滲透到正常銷售渠道中,有時,甚至在正品上市之前,仿冒品就堂而皇之的擺上了市場。

應該有更嚴厲的處罰措施

許多企業估計,假冒偽劣商品帶來的威脅在接下來的幾年內將有增無減。擁有超過400家德國企業會員的德國品牌協會希望能夠對造假者處以更嚴厲的懲罰並且加強對消費者的宣傳。造假者很少被發現,被處罰的情況就更少了。"沒有人(因為造假)被關禁閉。"品牌協會主要負責人克里斯托弗‧卡內基賽說。他認為,造假者應該被處以至少6個月的監禁。

對付造假者,另一批從事企業公關活動的工作人員也有他們的方法:32年以來,他們為造假者設立了類似於好萊塢"金酸梅獎"的獎項。"獎杯"是一個有著金色鼻子的醜陋的黑色小人 - 這正是生產仿製品和盜版商品的造假者所應得的。

今年的"獲獎"結果顯示,在智慧財產權方面出現問題的不僅僅是中國,美國和歐洲同樣有這個問題。比如今年獲得"銀獎"的便是來自北威州阿倫的海因裡希‧溫科曼有限公司(Heinrich Winkelmann GmbH)。該公司銷售的用於暖氣系統的密封膨脹水箱很明顯抄襲了瑞士諾瑪特斯股份有限公司(Pneumatex AG)的"PND"系列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