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CPI」賽跑
2010年11月11日「物價高,物價漲,薪水想跟上物價漲,物價高,物價漲,薪水跟不上物價漲。」
最近,一首名為《中國價》的網友自編自唱的歌曲竄紅網路。「......上海孫阿拉,貸款買房壓力大。深圳來的黃先生,生病花了八萬八......「」全國各地的人民,全國各地地方話,嘴裡念的說的都是關於中國價。」
住房,看病,供孩子上學被中國的老百姓戲稱為三座大山。如今,讓普通百姓發愁的又多了一樣菜籃子。上海居民顧女士說:「食品,油、米、副食品之類漲幅比較大,大概漲幅在20%到25%左右,對於我們市民來說,這樣的漲幅感受是比較厲害的。以往平時可以消費的,現在就控制著進行。上飯店吃的次數就減少了。」
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10月份食品價格同比上漲約10%。儘管這樣的漲幅已經相當驚人,但普通百姓的感受卻更為強烈。幾天前,中國社科院內部發布了研究員徐奇淵的研究報告,對居民的主觀感受為何與統計數據相差甚遠做出了分析。除了居民的主觀感受多基於環比,而不是同比,不同收入階層的居民對物價敏感度不同等因素外,按照他的判斷,過去五年裡,中國的CPI,即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被系統性低估超過7%。
錢越來越不值錢,怎麼辦?生活在上海的顧女士說:
「對於年紀大的人來說,他們的存款現在實在是太不合算了。對於年輕人來說,現在賺的錢現在用,最好是提前用,這樣想法的人太多了。」
小田來自西安,今年在成都唸完博士並在那裡找到了一份工作,月薪近4000元。雖然在當地收入不算低,但房租,交通費,伙食費幾重壓在一塊兒,也讓她強烈地感受到了生活壓力。
「上學的時候平常在學校吃飯,物價上漲對我影響不大。我自己工作以後去買菜,突然發現前兩天那個菜3塊錢,還沒過一個禮拜就變成5塊錢了。我們是薪水和獎金分開發,薪水先發,因為薪水還要扣住房公積金,一扣就剩幾百塊錢了。就等那個獎金,每個月就等到月底,沒錢的時候就眼巴巴地等,手裡還有100塊錢就想,今天啥也不能買了。必須要等到下一個月卡上有錢了,心裡才比較安寧。不然人就像得了焦慮症。」
小田也知道,作為博士畢業生,她的情況還遠遠好於其他很多同齡人。「一個碩士一般也就是3000塊錢(月薪),如果是本科生一般就是1000多塊錢。必須靠家裡,如果男生再有女朋友,根本就消費不起。你想還有交通費,租房,物管費,水電氣,租一套房子現在只要在市中心-因為上班方便吧-50平方現在在1600左右,每個月物管,水電氣加起來要2000塊左右。」
100塊人民幣現在能買到些什麼?以成都物價為例,100元能買到約10升光明牌鮮牛奶或者25斤雞蛋,或者8到9斤五花肉。對一個毛收入在3000元人民幣的市民來說,1斤鮮奶的價格約佔其收入的300分之一。在德國,對於一個月毛收入為3000歐元的普通收入者來說,100歐元則能買到200升鮮奶或者80斤雞蛋或者40斤五花肉。1斤鮮奶只佔其毛收入的600分之一。
網上竄紅的《中國價》中唱道,「全世界都在學中國價,中國的物價,越來越國際化。」不過,從以上比較看來,中國的食品價格已經超過了歐美,也超越了國際化的水準。
中國人正在和「 C P I」賽跑,也在和時間賽跑。小田說:
「我住的旁邊有個賣菜的,成都這裡有一個像商鋪一樣的賣菜的。每天下午菜賣不完了,就一袋一塊錢,兩袋1塊5,一會兒就被瘋搶完了,很多人都去搶,因為菜價漲得太快了。有錢的人是多,你看消費景氣不覺得,但沒錢的人也好多。」
作者:樂然
責編:謝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