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台灣選前述評-它是誰?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12月10日

台灣12月11日舉行立法院選舉。這些年來,台灣總在問自己:我是誰?——是中國的一部分,還是歷來就是自己本身的台灣?這一問題的答案對整個東亞地區的安全意義重大。大選前的台灣充滿了矛盾。以下是德國之聲外語主編索裡奇和廣播部中文部主任馮海因聯合撰寫的述評。

https://p.dw.com/p/5yWt
選前台灣圖片來源: AP

正值台灣選戰時期。一組退休工人在台北國民黨總部前聚在一起,喇叭裡傳出愛國歌曲是他們唯一的安慰。雖然凡是35歲以上的人都會場這些歌曲,但是卻沒有路人在乎他們在做什麼。

愛國歌曲裡贊頌的是蔣介石。這一國民黨領袖從1949年開始就用強硬的手段領導台灣,直到他1975年去世為止。那些持不同政見的人士要麼被關進了監獄,要麼就消失得無影無蹤,從人間蒸發。台灣的憲法也被戰爭法所替代。

80年代,蔣介石的兒子和接班人蔣經國對台灣進行了民主化改革。1986年,國民黨正式受到了新興黨派民主進步黨的挑戰。2000年,民進黨第一次獲得了總統選舉的勝利。今年三月,陳水扁再次以三萬票的微弱優勢獲得連任。在他的第一個任期內,以國民黨為首的泛蘭陣營在立法院中佔多數。但是今年12月11日的選舉可能會改變這一局面:根據目前的民意調查,泛蘭陣營和以民進黨為首的泛綠陣營不相上下。因此,兩派在選戰的同時展開了激烈的舌戰。爭論的話題是——台灣與大陸的關係。

從官方的角度看,台灣和大陸根本就沒有什麼關係。雙方就一個根本的問題未能達成共識,即台灣和大陸到底是國與國的關係還是國家內部的關係。北京在與台灣對話之前,要求台北政府承認一個中國的原則。

台灣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的主任委員吳釗燮認為,台灣暫時還沒有準備好:「我們並沒有準備承認一個中國的原則。而且我十分確定,台灣政府需要一段時間才可能考慮這件事。原因是,如果說一個中國,那麼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合法代表。所以,不會有台灣的領導人能夠接受這一原則。這等同於自毀政治前途。」

實際上在蔣介石時代,直到1971年,「中華民國」,也就是台灣,是聯合國內「一個中國」的合法代表。原來蔣介石還夢想能夠重新光復大陸。而現在,台灣只能從經濟上「光復」大陸了。至少100萬台灣人生活在大陸,很多台灣企業也已經在大陸投資建廠。同時,國民黨領導層也改朝換代,對黨內的自我認識產生了方向性的影響。台灣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教授何思因證實:

「我認為,國民黨就是一個台灣的政黨,該黨的政策已經不再針對大陸了。這和黨內領導人換代有關。現在的黨內領導層從背景上看主要都是以台灣本地為主。」

國民黨已經對保持現狀予以了默認,但是在台北黨總部前集會的退休老人可能還不願接受這一事實。他們都是祖籍大陸的老革命了。陸委會主任吳釗燮表示:「台灣事實上是一個獨立國家。我們有通過自由選舉產生的總統和議會,我們對自己領土享有司法權。從這一角度看,台灣人對保持現狀相對滿意。」

這樣的表態要是讓北京高層聽到了一定會引起軒然大波。北京政府在偏離了共產主義路線後,缺乏繼續統治的理由。他們老說兩條:保持國內穩定和祖國統一。這第二條指的就是台灣。凡是台灣在獨立問題上動一小動,中國大陸就會強調不排除武力收復台灣的辭令。更何況,一共有500多枚中程導彈直接對准寶島台灣。

在立法院的選戰中,國民黨將周六的選舉定位為台海兩岸戰爭與和平的抉擇。他們指責陳水扁領導的民進黨關於2006年修憲的言論激怒北京毫無必要。在中共的眼裡,修憲是台灣走向獨立的標誌。

國立政治大學何思因教授認為:「修憲分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對憲法進行修改,第二種是重寫憲法。這裡面又分兩種可能:第一,憲法的名稱可能會被修改,把『中華民國憲法』該成『台灣共和國憲法』,台灣政府已經多次暗示可能會這樣做;第二種可能是修改目前憲法中的第四條。這一條規定,中華民國的領土不僅僅包括中國大陸,還包括外蒙古。修改後的第四條可能將大陸和外蒙古從憲法中刪除,也就是說,將台灣徹徹底底和大陸分開。」

如果台灣真的這樣做,很可能招來北京政府的飛機大炮。北京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副主任王在希警告說,台灣不應該低估中國使用武力收復台灣的決心。人民日報援引王在希的話說:「台灣要是宣佈獨立,就既沒有和平,也沒有穩定。」台灣行政院院長游錫堃對這樣的威脅不以為然。

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游錫堃表示:「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有關憲法的應該是屬於內政,任何一個外國不應該干預憲政改革。就像說中國,就是PRC,他們建國到現在差不多50年,他們已經制定了四部新憲法,我想沒有一個國家去幹涉他們。事實上台灣50多年來,台灣憲法的修改最主要是看人民的需要。台灣的憲法最主要是50年前它的歷史背景是整個中國大陸為範圍,人口很多,土地很大,制訂的憲法。來到台灣以後,我們只有2300萬人,土地也只有是在台灣,因此(憲法)是不能合身,不能合用。台灣現在面臨全球競爭,我們要有全球競爭力,要變成現代化的國家,我們一定要做憲政的改革。」

台灣總統陳水扁骨子裡是獨立派。在過去一段時間,他通過各種手段試探大陸容忍的界限。不論是修改台灣歷史忽略中國歷史,或是在競選活動上要求放棄「中華民國」的稱號而只提台灣。這樣的做法把美國政府都給弄糊塗了。美國需要北京在北韓核危機和反孔鬥爭中的支持,因此不希望在台海兩岸發生武力衝突。

同時在國民黨內兼任海外部主任的何思因教授認為,民進黨的這一系列做法和他們原來一貫抗議風格有關:「和國民黨執政50年相比,民進黨剛剛執政四年。原來他們的作風就是和執政黨斗。這種好鬥的作風現在又體現在國際事務上。在過去的四年中,他們不斷嘗試觸碰台獨的危險紅線。他們總是說:看看這樣做北京回怎麼做;或是,美國是不是會惱火。這是一種挑釁政策。現在他們已經站在了懸崖邊上。也就是說,你要是在動一動,就會跨越危險的紅線。要真是這樣,我擔心台海兩岸會發生武裝衝突。」

目前,民進黨也看清了和大陸爆發武裝衝突的危險性。於是,台灣政府決定支出150億歐元購買美國最先進的國防武器。這一計劃在島內引起了激烈的討論。9月,10萬多名反對者走上街頭抗議示威。國民黨希望把這筆資金投資在社會福利領域。他們認為,不管台灣怎麼擴軍,都無法和大陸進行抗衡。台灣外交部政務次長高英茂捍衛了政府購買軍火的做法。

「我們不能容忍大陸欺負台灣,逼迫台灣改變自己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我們需要一定的自衛能力。我們希望國際社會能夠瞭解中國對台灣的武力威脅。要知道,任何使用武力的方法都會影響經濟發展,破壞正常的生活秩序。所以從這一角度看,我們要武裝起來,保留反抗的能力。」

雖然台灣和中國在政治上關係緊張,但是經濟交流頻繁。在今年頭九個月,台海之間的貿易總額達400億歐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40%。在大陸的台資總額估計已經達到了1000億歐元。但是,兩岸之間直航都還沒有實現。

台灣經濟部常務次長施顏祥表示: 「這要看交通聯繫是怎麼定義的:是國際交通呢,還是國內交通。這是一個政治問題。北京把台北和上海之間的航線定義為國內航線。而我們的政府認為這是一個國際航線。」

和大陸的關係將決定今後台灣的政治生活。12月11日的大選將決定民進黨是否能夠貫徹他們的執政綱領。北京也將密切注視台灣立法院的選舉。對中共政權來說,要是民進黨繼續獲勝,兩岸關係就更加尷尬了。實際上北京擔心的是台灣的民主進程。台灣每向民主國家邁進一步,就意味著兩岸統一就變得更加困難。根據最新的民意調查,2300萬台灣居民中有五分之一不顧大陸的武力威脅,希望最好今天就能獨立。這些人的數量比四年前多了一倍。具有獨立傾向的台灣居民越多,民進黨獲勝的可能就越大。

行政院院長游錫堃在談到統一問題時表示:「我剛才已經提到,只要台灣2300萬人民同意,我們不排斥任何形式發展的可能。台灣和中國有很多選項,『統一』是其中的一個選項之一。中國和台灣的關係,就像一個彪形大漢去追一個漂亮的美女,美女已經答應了來跟他約會,我們來對等,來協商,然後談判,就像約會一樣,但是中國他不同意,他說如果要約會,要先『冠夫姓』,追女朋友不是這樣的追法。」

(索裡奇 / 馮海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