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台灣連一周單日確診破百 美專家:快速有力封城很必要

William Yang | 李玟儀
2021年5月21日

台灣已連續一周單日確診破百人,但台灣政府認為沒有必要封城。美國新英格蘭複雜系統研究所創辦人Yaneer Bar-Yam接受德國之聲專訪說,越早封城的代價越小,「等得越久,要採取的行動就會越大。」

https://p.dw.com/p/3tiCs
Taiwan | Coronavirus
台灣爆發社區感染,5月15日,軍人配合防疫措施協助消毒篩檢所。圖片來源: Daniel Ceng Shou-Yi/ZUMA Wire/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台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周五(5月21日)宣佈新增312例新冠本土確診案例,這已經是台灣連續一周單日確診破百例。不過,全台灣疫情警戒仍維持在第三級,台灣衞生福利部長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強調,「目前來講,絕對沒有要到四級(封城)。」

目前,台灣的本土確診案例仍多集中在台北市與新北市,在周五公告的確診案例當中,與台北市萬華地區有關聯的有107例丶和萬華茶藝館群聚事件相關的有73例。陳時中周五強調,全台灣都已經在第三級防疫警戒,應「標準一致丶說法一致丶腳步一致」,才不會造成社會混亂。

陳時中也在台灣時間周五上午與美國衞生部部長貝塞拉(Xavier Becerra)進行視訊會議,陳時中表示已向美國提出現在台灣疫情升高丶急需疫苗,希望美國能夠給予支持。美國衞生部全球事務辦公室推文表示,會「支持台灣獲取疫苗」。

然而,在上千萬劑疫苗仍未抵達台灣丶台灣又爆發社區感染之時,到底台灣還得考量到哪些層面,才能做好有效防疫?

1. 封城不封城?「快速有力」才是關鍵

針對台灣是否應該封城,研究流行病超過15年的美國科學家丶新英格蘭複雜系統研究所(New England Complex Systems Institute)創辦人Yaneer Bar-Yam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說,越早封城,社會活動被破壞的代價最小,「等得越久,要採取的行動就會越大。」

Chen shih-chung | taiwanesischer Gesundheitsminister
台灣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在5月21日的記者會上呼籲民眾配合防疫。

「此時此刻,因為已經有如此廣泛的社區傳染了,幾乎肯定需要進行為期兩周的封鎖。」他強調,讓封鎖能夠更短的關鍵就在普篩,這能夠縮短實施疫情限制的時間,「在一個地區有很多確診案例,但你能做大規模的普篩,就能夠制止疫情。」

Yaneer Bar-Yam 對德國之聲說:「一切都取決於以最好的方式快速並有力地行動,如果你們(台灣政府)在第一天或第二天(疫情爆發)時就做了,那麼也許第三級疫情警戒就夠了,現在你們可能需要拉到第四級。等得越久,會決定需要努力的程度有多大。」

不過,陳時中說,當初訂定四級封城的防疫警戒標準,並不是只以連續14天平均每日確診數突破100人為依據,還得有超過一半以上的確診案例是找不到傳播鏈的。「依據疫調,每天這樣算下來(找不到傳播鏈的)不足四分之一,」他在周五的記者會上說,通常確診的案例過兩天就會找到傳播鏈的關聯性,「所以目前來講,絕對沒有要到四級。」

2. 提高檢測量能丶做好隔離

台灣已經陸續設置社區篩檢站,但對像是台北市萬華這樣疫情最嚴重的地區仍未實施全面普篩。陳時中周三強調,有接觸丶活動史且有症狀就一定要篩檢;有接觸丶活動史但無症狀的民眾,則應與他人隔離14天,有症狀時戴口罩前往篩檢; 沒有接觸史丶活動史且沒有症狀者則沒必要篩檢,以免醫療量能阻塞。

「重要的是提高快速檢測的量能,並在有疑慮時進行隔離。」Yaneer Bar-Yam在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說,包括發燒與血氧飽和度丶甚至是計算機斷層成像(CT)掃描等都能辨識出開始出現症狀的病例。他說,若無法做足夠的檢測,則應先按照症狀進行隔離,之後再核實結果。

「即使是PCR檢測也有大約30%呈現偽陰性。」他提醒,就算做了檢測,人們也必須審慎地解釋陰性結果,並持續把任何有症狀的跡象當作是染病的指標。「最重要的是系統地防止傳播,因為有足夠多案例都是無症狀的人在傳播,這會破壞遏制疫情的努力。」

3. 疫苗有限,該不該打第二劑?

台灣目前僅有阿斯利康疫苗可以選擇,先前台灣收到約30萬劑疫苗已經開打,本周三又收到另一批40萬劑疫苗。但,對於疫苗不足的台灣來說,理論上應施打兩劑的阿斯利康疫苗,究竟應先讓已施打過第一劑的民眾施打,或者開放更多民眾施打,才能發揮最大效益?

Weltspiegel 12.04.2021 | Corona | Taiwan Taoyuan | Impfung
4月12日,台灣桃園的一名防疫醫師接種阿斯利康疫苗。圖片來源: Ann Wang/REUTERS

Yaneer Bar-Yam告訴德國之聲:「這某種程度上取決於時間框架,但事實證明,延遲打第二劑疫苗對免疫力發展沒有危害,第一劑疫苗則是有助益的。」

他強調,疫苗對於處於高風險當中的醫療工作者確實有幫助,台灣該好好使用現有的疫苗,但,不能在疫情爆發時只依賴疫苗,還得採取該採取的行動遏止疫情。「疫苗有自己獨特的力量和限制,將疫苗作為整體思考的一部分,比將其作為應對措施思考來得要好,這也是全世界人們正在面對的挑戰之一。」

陳時中周五強調,目前施打第二劑的人不多,先前公告的指引是兩劑之間應相隔8到12周,民眾在第12周才施打的效果並不會比較差,他自己也暫時不打第二劑。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