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台灣與中國大陸的經濟政治關係

2002年6月4日

台灣加入世界衞生組織的企圖又一次以失敗告終。新蘇黎世報的一篇文章由此分析了台灣與中國大陸的關係。台灣採取了實用手法,不以國家名義、而以衞生組織的名義爭取加入該組織。台灣奉行的是十分靈活和講究實際的政策。民進黨早已從實際的角度來解釋其台獨的要求,新蘇黎世報接著寫道:

https://p.dw.com/p/2NwG
何去何從?

「民進黨被北京視作台獨政黨,受到北京的攻擊,而恰恰是民進黨比幾年前的國民黨更為廣闊地向大陸打開了大門。主要在經濟界的壓力下,新政府對中國實行經濟開放的政策,以此代替了過去『戒急用忍』的口號。中國像一塊磁鐵吸引著台灣的企業,越來越多的台灣企業把生產點轉移到大陸,各種投資障礙被消除。台灣前沿的馬祖和金門兩個小島已與對面中國的福建省建立了通郵、通商和通航的直接三通關係。

經濟關係的繼續改善有賴於政治層面取得進展。但是,雙方在政治領域卻紋絲不動。就像人們一再強調的那樣,雙方缺乏互相信任。北京對重新談判提出的條件是必須承認『一個中國』的原則,即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這是台北不能接受的。」

新蘇黎世報的文章接著談到台灣正在形成自身認同感的問題。這個問題很難說清,其中有諸多原因,例如1949年從大陸逃到台灣的國民黨追隨者與台灣本省人的後代在這個問題上的看法就不一致。新蘇黎世報引用了陳水扁總統的內政資政吳樹敏的話,說明了島內在這個問題上的不同立場以及北京對台灣施加壓力造成的後果:

「台灣的執政黨被迫不斷地大劈叉。一方面它不想向北京挑戰、盡量避免與中國對立,但是,黨內有一批人要求繼續採取步驟,更為明確地與中國分離,執政黨必須注意保住這一批人馬。吳樹敏認為,今後二十年內,隨著新一代人的成長,認同感的問題最終將自然解決。對於大多數在台灣出生的年輕人來說,中國就是外國。但也有人擔心,由於台灣與大陸的貿易關係日益加強,中國將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他們還指出,在大陸生活和工作的台灣人越來越多。民意調查表明,三年內,反對北京『一國兩制』的台灣人已從87%下降到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