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反核運動(下):一位支持抗議者的縣長

苗子 據德意志電台、bpb等
2020年8月24日

警察從直升機上向人群投擲催淚彈,有人向警察投擲石塊、甚至點燃了警車。八十年代巴伐利亞州的這一幕,被媒體稱為形同「內戰」。而其起因,是要在當地修建一個核廢料處理廠。

https://p.dw.com/p/3hBEl
Deutschland Anti-Atomkraft-Bewegung | Ex-Landrat Schwandorf
這位現年89歲的前縣長舒耶曾頂著政治壓力,拒絕簽字蓋核廢料處理廠;如今,他成了德國聯邦貢獻十字勳章的獲得者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T. Schamberger

 

反核運動(上):存在33天的德國「國中國」  德國對核能從最初的狂熱,到後來的「不,謝謝!」 退出核能政策下,德國將在2022年前關停全部核電站。這一歷程如何走過?

 

專題系列:德國的綠水青山從何而來?(九)

 

(德國之聲中文網)瓦克斯多夫(Wackersdorf)曾是巴伐利亞州最富有的地區之一:70年代的褐煤開采讓人們致富。但煤炭全部開采完了,當地的失業率就飆升到20%以上。

就在這時,似乎傳來了一個好消息。1985年,州政府對管轄瓦克斯多夫的縣長舒耶(Hans Schuierer)說,選址在該鎮修建核廢料處理廠,屆時將創造3000多個就業崗位。

時任巴伐利亞州長施特勞斯(Franz Josef Strauß)承諾說,核廢料處理廠的危險程度,不會超過一家自行車輻條生產廠;該廠將大大推動地區經濟。

然而,縣長舒耶在與廠方一起看建設圖紙時發現,到時候要建一個200米高的高爐煙囪。對方解釋說,這是為了讓放射性有毒物質盡可能大面積分散,以保護當地居民。

「我立刻清醒了」,舒耶對德意志電台回顧說,「如果要排放放射性有毒物質,那這件事對我來說就完全變了。」

Deutschland Anti-Atomkraft-Bewegung | Innovationspark Wackersdorf
瓦克斯多夫:就在這片地上,八十年代計劃建造一個核廢料處理廠;計劃終止後,這裡變成一個工業園區,寶馬等企業如今在此落戶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Bmw

舒耶拒絕簽字同意建設方案,「這違背我的良心」。隨後,在州政府的申請下,巴伐利亞州議會通過了一項法案,取消了舒耶的決定權限。

舒耶說,他當時的態度是:不乞討、不乞求,而只是勇敢地爭辯,好好地爭取自由和權利。他還引述作家布萊希特(Berthold Brecht)的名句:當法治變為非法,反抗就成為義務。

在繞過縣長舒耶的情況下,1985年12月,核廢料廠開工了,預計完工後每年處理500噸核廢料。

當地居民發起抗議,在施工地點搭建棚屋,被警方立即清除。州長施特勞斯批評反核人士「不負責任」:「如果有誰迷惑人心,毫無理由地讓人們陷入不安全感、情緒激動和恐懼之中,那麼這是魔鬼的作為,而不是上帝的作為。…上普法爾茨(瓦克斯多夫所在地)是一個現代的地區,還會更現代。我們將繼續系統性地、堅定不移地擴建。」

Deutschland Anti-Atomkraft-Bewegung | Anti-WAA-hnsinnsfestival in Wackersdorf
1986年,瓦克斯多夫的反核抗議達到高潮。圖為當年7月27日在附近舉行的搖滾音樂會,約10萬人參加,以和平方式抗議修建核廢料處理廠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I. Bajzat

抗議活動到1986年5月達到高潮。

「1986年4月26日發生了車諾比事件。頭幾天我們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後來傳來第一批消息,放射性物質也在我們這裡降下來」,舒耶說道。

4月,就有多達10萬名抗議者前往施工工地示威,大部分是和平的。警方派出5000名警力保護施工工地。到5月,抗議者與警方之間的衝突激化。媒體稱當地狀況形同一場「內戰」。

舒耶說:「每周末都有四五六千名來自德國各地的警察。人們在地上鋪了鐵蒺藜,大量警車開過鐵蒺藜,就爆了胎。」 他向《南德意志報》回憶說,示威者受到毆打,警方甚至使用了警犬,「這種殘酷粗暴,在今天是無法想像的。」 他說,當時示威者受到4000多個法庭程序的控告,但「對警察的指控都進了廢紙簍」。

Proteste gegen Wiederaufbereitungsanlage in Wackersdorf
1986年,衝突升級,造成數百人受傷,警方派出大規模警力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I. Bajzat

在一次示威活動中,警方用直升機向人群投擲了催淚彈。有少數人向警察投擲石塊、縱火以及鋸倒電線桿,但大部分抗議者十分和平,他們定期於周日組織散步,在附近的樹林舉行禮拜活動。在一次禮拜活動上,他們祈求道:「上帝,如果單靠我們自己,我們會想要用暴力解決問題。請加強我們不使用暴力的意願。」

隨後的幾年,儘管抗議活動逐漸平息,仍有示威者留在當地。1988年10月,全力支持該核廢料項目的巴伐利亞州長施特勞斯去世。

1989年5月,「德國核燃料再處理公司」宣佈停工。工業界與法國核能公司Cogema進行了秘密談判,並簽訂協議:核廢料以後送到法國的拉哈格去處理。6月,德國環境部長與法國工業部長簽訂了協議,從而意味著瓦克斯多夫項目的徹底終結。舒耶猜測說,企業方也看出,在當地的狀況之下,核廢料加工廠是沒辦法運作的。

Deutschland Anti-Atomkraft-Bewegung | Protest gegen WAA Wackersdorf
1986年5月18日,在一次反核抗議中,一個女孩接觸到催淚彈,一名示威者為她提供急救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U. Weitz

工業界給出的理由是,歐洲當時已經基本不再新建核電站,已有的法國和英國的核廢料處理設施就夠了。不過,也有工業界代表表示,瓦克斯多夫的項目「耗時太長、太貴」。

如今,瓦克斯多夫再次成為巴伐利亞最富有的地區之一。除了核廢料處理廠的補償金之外,那片原先的施工工地成為了一個工業園。寶馬等企業在那裡設廠,創造了數千個就業崗位。

縣長舒耶後來獲得多項表彰,包括2005年獲得聯邦貢獻十字勳章以及2019年的巴伐利亞憲法獎章。他說,瓦克斯多夫是一個典型的案例,說明在一個法治和民主國家,什麼是不應允許發生的。

2018年,一部以舒耶的角色為主線的電影在德國上映,講述30年前那場反核抗議活動,片名就叫「瓦克斯多夫」。而瓦克斯多夫之爭也成為迄今為止,德國的國家與反核運動之間最激烈的衝突之一。

Film Wackersdorf von Oliver Haffner
2018年,瓦克斯多夫的故事被拍成電影,圖中話筒前的是片中的主角,縣長舒耶;影片聘請不少當地居民出演圖片來源: Erik Mosoni Photography/Alamode/Wackersdorf Film

 

© 2020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